近年來,珙縣堅持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按照國家級農業蠶桑標準化示范區、省級農業蠶??萍紙@區、省蠶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和承接國家商務部“東桑西移”工程項目建設戰略部署,堅持以蠶桑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為主線,以蠶桑資源多元開發為突破,把蠶?;亟ㄔO融入國家生態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中,促進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7年,全縣桑園總面積達到17.2萬畝、全年發放蠶種16.61萬張,比2016年增發蠶種4100張;生產鮮繭7223噸,比2016年增產391噸;發放農村繭款3.44億元,比2016年增加8710萬元;鮮繭收購價格平均達到每公斤47.57元,比2016年平均價格增加10.03元;平均單產43.5公斤,比2016年增加1.2公斤;各類桑枝食用菌種植規模達350萬袋,產桑枝食用菌200萬公斤。全年蠶業生產促進了全縣從事蠶業發展的貧困戶和蠶農戶均增收4800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收260元。蠶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產值達10.35億元。珙縣現代蠶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堅持高位統籌、科學布局,著力夯實規?;Q業發展新基礎
一是高位統籌推進,逗硬督查考核。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為第一副組長,縣四大家聯系領導為副組長的現代蠶業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和縣領導掛帥的珙縣蠶業產業化發展指揮部,辦公室設置在縣政府辦,各鄉鎮建立相應組織機構,通過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統籌指導和督查蠶桑生產工作。同時,蠶桑產業發展納入縣委縣政府目標考核,簽訂責任書,做到有布置、有督查、有考核。
二是高標規劃打造,構建基地集群。編制《珙縣現代蠶業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圍繞建設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蠶桑)融合發展示范園區為重點,高點謀劃,按照珙縣現代蠶業“2233”發展思路,著力實施“一片一線”建設,強力推動規?;s化綠色循環蠶桑產業帶建設,桑枝食用菌產業園和蠶業融合發展。高標準規劃打造產業基地達17.2萬畝,形成了一大批“千(百)萬元村”生產基地集群。2017年,全縣有100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桑園基地產業村達162個,蠶桑綜合產值1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15個,其中:200萬元以上村58個、500萬元以上村15個、1000萬元以上村4個,涌現出一批規?;l展、集約化經營的家庭農場,如沐灘鎮中山村的熊興信,桑園基地面積150畝,桑園林項種植竹蓀120畝,2017年桑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10.42萬元;巡場鎮芙蓉村李宗池,從2014年起流轉芙蓉村土地,栽植一步成園桑120畝、優質葡萄40畝、李子、藍莓5畝,同時在桑園地放養土雞、飼養純糧黑豬等家禽家畜,2017年實現桑蠶產業綜合產值169萬元。預計到2020年全縣規?;s化蠶?;孛娣e達20萬畝,建成蠶業綜合發展強縣。
三是高額資金投入,強化要素保障。創新“六個一點”投入機制,每年蠶桑產業投入不低于2000萬元,加大蠶?;?、養蠶設施、農業機械等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整合涉農資金1.3億,新建蠶桑專業村水泥路245公里、硬化桑田作業道路310公里、新建整治溝渠116公里、新建集中工廠化蠶房6500平方米、新建標準化蠶房6.8萬平方米,全縣集中工廠化養蠶廠房達5萬平方米、標準化養蠶大棚1.5萬間。
二、堅持市場引領、主體培育,著力創建蠶業利益鏈接新模式
一是突出“龍頭帶動”,創新組織模式。珙縣智溢繭絲綢有限公司自2004年入駐以來,已累計投入1.4億元用于珙縣蠶桑產業發展。依托智溢公司資金、技術、理念和管理優勢,加強對蠶桑發展全過程服務,企業與蠶農結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同時,于2007年成立“珙縣富民蠶業專業聯合總社”,14個蠶業鄉鎮組建140個分社,覆蓋全縣栽桑養蠶村社和蠶農,形成“公司+專合社+基地”的發展管理組織模式和“公司+共育戶+蠶農”的技術服務模式。龍頭企業對生產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培育了一大批職業化蠶農和蠶桑家庭農場,全縣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專業化蠶農8000多戶、5萬元以上的職業化蠶農2000多戶、10萬元以上的蠶桑家庭農場550戶、100萬元以上蠶桑家庭農場3戶。
二是突出“產購一體”,創新經營模式。面對蠶業市場放開的新形勢,珙縣堅持“兩手抓”,積極探索創新經營模式,由市場管價格、由政府管秩序,構建了規范有序的蠶業發展秩序。按照誰發展、誰投資、誰收購、誰受益”原則,支持龍頭企業、蠶業專業合作社走“擁有蠶?;亍⑻峁﹥炠|服務、推廣蠶業科技、保護價收購”的一條龍發展道路。
三是突出“返租倒包”,創新收益模式。從2017年起,由富民蠶業專合社與蠶農簽訂《桑園租賃合同》和《桑園承包經營合同》,由公司(專合社)向蠶農支付每畝200元/年的租賃費,又將桑園零租賃費返租倒包給蠶農經營,并確定協議蠶農蠶繭收購最低保護價,蠶農簽訂合同比例達98.04%。既增加了蠶農桑園土地收入,又加強了生產技術和蠶繭銷售服務,更密切了企業與蠶農的利益和感情聯系,有效維護蠶業健康穩定發展。
四是突出“脫貧奔康”,創新扶貧模式。依托縣智溢絲綢公司及140個分社,對1090戶養蠶貧困戶實行結對幫扶,通過桑園流轉、大戶帶貧困戶、科技示范戶帶貧困戶的方式精準指導,植桑養蠶已成為脫貧奔康的特色支撐。到2017年底,全縣貧困戶現有桑園面積1.28萬畝,貧困戶養蠶1.76萬盒,戶均7.8盒,戶均生產鮮繭335.4公斤,戶均售繭收入15093元,人均繭款收入4312元。2016、2017年驗收脫貧摘帽的29個貧困村有18個以植桑養蠶和蠶業綜合發展為支撐產業。蠶桑產業的造血扶貧功能不斷彰顯,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
三、堅持科技興蠶、三產融合,著力構建蠶業集約化經營新業態
一是科技化運作助推“質”“量”提升。堅持科技引領蠶業供給側改革,以珙縣智溢繭絲綢有限公司為載體,推廣普及蠶業新品種、新技術。著力小蠶共育、紙板方格自動化上蔟、移動、懸掛式升降蠶臺、多批次滾動養蠶、機修機剪、桑葉運輸機械化等省力化、科技化的養蠶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促進我縣蠶繭質量大幅度提高,能剿5A以上高品位絲的優質繭比例由2005年的20%提高到現在的85%以上。珙縣“僰人”牌蠶繭在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仍供不應求。同時,通過全面實行更加公平的儀評售繭,進一步引導蠶農更加重視養蠶質量。
二是生態化種養助推效益提高。積極引進推廣桑枝種植食用菌技術“變廢為寶”,以“統一制作菌袋、分戶種植管理、重點技術指導、產品統一回收”模式,全縣成立3個桑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立集中制袋點35個,累計生產桑枝香菇500萬袋,實現產值5000萬元;全面推進桑園套種“黑五類”(紫紅薯、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豆)和蔬菜,提高土地復種指數;推行桑園養殖土雞、黑豬等,有效提高桑園單位效益,形成了立體高效的循環經濟模式,使蠶?!叭f畝億元”農業產業成為現實。
三是景觀化打造助推產村相融。重點打造了底洞、珙泉、曹營等“綠色觀光、蠶桑文化旅游”農家樂產業帶;孝兒鎮“蠶業科技及桑蠶加工體驗、垂釣休閑、生態養生”現代蠶業“萬畝億元”產業示范區;仁義恒遠食用菌專合社“制袋流程、生長觀摩、采摘加工、無公害檢測、電子商務體驗”等項目。蠶業“銀珠新村”“幸福美麗新村”田園綜合體不斷涌現,蠶區產村相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蠶業綜合效益不斷提升。
推薦企業面向顧客,持續改進,實施品牌戰略,必須是
經編未來 無限可能
云展云舒,龍行天下 并人間品質,梳天下纖維
印染機械 首選黃石經緯 印花機 絲光機 蒸化機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