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生水風險評價概述
再生水是否可以用于某種用途取決于水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方面的特性。排入城市污水系統的工業廢水會帶入一些化學成分,這些成分對污水的生物處理和其后的再生水水質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對于城市污水經過處理后再用于非飲用的情況,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出現病原菌傳播導致傳染病的可能性。雖然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流行病學上的證據能夠證明,再用經過適當處理的污水引起疾病的爆發,但水的再用可能傳播傳染性疾病仍是公眾關心的問題。原污水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病原菌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細菌、寄生蟲(原生動物和蠕蟲)和病毒。
水體中微生物安全水平與使用的指示糞污染的指示生物的選取、處理工藝效果以及配水系統的完整性等有很大關系。目前糞大腸菌和總大腸菌是常用于評價糞污染水平和相關健康風險的評價指標,水質標準中常常根據用水方式的不同采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然而,糞大腸菌只是對細菌性病原體的指示性很好,在預測腸道原生動物和病毒的滅活性和去除效果方面,相關關系卻很差。例如Lechevalli和Norton發現應用大腸菌和溫度為參數的多階段回歸模型預測水體中賈第蟲卵囊的變化水平時,只有57%的相關性,通過細菌指示生物水平來正確預測隱孢子蟲卵囊水平的模型目前還沒有。
因此在已經滿足水質標準的飲用水使用過程中,隨著致病原生動物和病毒產生的水介疾病爆發事件越來越多,采用指示性細菌作為水質標準中微生物的唯一評價指標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再生水相對飲用水來說,無論在處理程度還是水質監測要求,都是明顯不足,雖然在使用用途上,再生水主要用于人體接觸較少的用途,而且強調了風險管理等措施,但應用風險評價程序可以預測再生水對人體的風險性,為環境條例的制定提供指導。
對那些具有潛在致癌性或其他已知健康效應的化學物質,已經開發出一套風險評價程序方法,并在科學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飲用水的健康風險評價是1974年國會制定的"安全飲用水法&
再生水中殘留致病菌的感染的健康問題是再生水用戶最為關心的方面,感染途徑可能為攝取、直接接觸、食用作物和呼吸。但有關人類致病菌的健康風險評價不似化學物質的評價方法先進,接受程度不高。在1991年舉辦的美國和以色列再生水會議上和制定美國國家再利用準則中對建立再生水標準的定量風險評價方法非常關注,但方法的有效性和接受程度還未得到充分認可,目前還沒有根據定量風險評價方法而制定的消毒標準、再生水標準、致病微生物的水質標準。
根據假設的接觸水平以及監測數據,目前微生物的風險評價主要用于非飲用目的的再生水系統,對可飲用供水的再生水系統還沒有公認的可用評價方法。
2 微生物風險評價程序
近年來,微生物的接觸的健康風險的方法一直在研究和開發中。這些方法對NRC制定的對化學污染物的評價的四步式方法進行改進,以更適宜微生物感染的特性。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