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金屬漂白活化劑對氨綸絲白度的影響
為進一步探討漂白活化劑對氨綸彈性織物的影響,將氨綸絲放入自制的針織袋中,連同棉/氨綸織物按1.2.1洗滌方法洗滌,測試氨綸絲白度變化,結果如圖2所示。
.jpg)
由圖2可以看出,經洗滌劑A洗滌后氨綸絲白度隨洗滌次數的增加而稍有下降,加入金屬漂白活化劑后,經1次洗滌后氨綸絲白度由74.24降低到25.06,洗滌5次后氨綸絲白度為-34,表明纖維表面已出現一定的泛黃,繼續洗滌,15次時纖維白度僅為-64,泛黃更加嚴重。這主要是由于氨綸絲未編織到織物中,在洗滌過程中,氨綸受作用的面積大大增加,金屬漂白活性劑產生的高活性氧與氨綸作用,導致氨綸絲泛黃。經洗滌劑C洗滌后,氨綸絲隨洗滌次數增加略有下降,加入金屬漂白活化劑后氨綸絲白度降低幅度更大些,這可能是金屬漂白活化劑對氨綸絲也有一定影響。
2.3 氨綸絲泛黃機理研究
圖3是經洗滌劑B洗滌15次后黃變的氨綸絲和未洗滌氨綸絲在600~1 800cm-1處的紅外譜圖。從圖3可以看出,兩個譜圖基本相似。但黃變后氨綸絲在1 573cm-1處苯環的C C伸縮振動吸收峰減小,且對應的796cm-1處苯環C-H振動吸收峰減小,這說明分子中苯環發生了變化;1 540cm-1處的C-N吸收峰減小,而在1 730cm-1處雙鍵吸收峰有所增加,這說明分子中C-N鍵斷裂,形成C N亞胺結構。1 259cm-1、1 018cm-1處醚鍵吸收峰也相應減小,說明分子中醚鍵也受到了影響。
.jpg)
洗滌時漂白劑釋放出活性氧,在金屬漂白活化劑存在條件下,活性氧活性大大增加,氨綸分子中異氰酸酯中甲基與活性氧結合,生成不穩定的氫過氧化物,進而生成發色基團醌-酰亞胺結構,該結構導致氨綸纖維的泛黃,經反復洗滌后,醌-酰亞胺結構可進一步被氧化,生成二醌-酰亞胺結構,纖維顏色繼續加深[6],反應式如下
.jpg)
2.4 氨綸表面形貌觀察
圖4為經洗滌劑B洗滌不同次數的氨綸絲表面形貌圖。從圖4可以看出,未經洗滌氨綸絲表面較光滑,有少量污垢粘附在表面,經洗滌劑B洗滌5次后污垢被表面活性劑和漂白劑除去,表面更加光滑。此時漂白活化劑產生的活性氧主要對纖維表面含有的污垢油脂等雜質作用,因此對氨綸纖維影響較小;洗滌10次后,由于纖維表面污垢的去除,活性氧與纖維表面可充分接觸,對纖維的損傷也逐漸明顯。從圖4可看到,纖維表面已呈現局部凸起,并且洗滌15次后纖維表面凸起增多、擴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