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KROY整理機理
氯化加工處理過程包括以下幾步:酸性氯化處理 → 沖洗 → 抗氯化處理 → 沖洗。酸性氯化處理的氯源最好為氯氣,但考慮到城市環保要求,改為次氯酸鈉和硫酸,通過化學反應NaClO + H2SO4 →Na 2 SO4 + Cl2↑+ H2O提供氯氣;次氯酸鈉溶液的氧化性依賴于pH值,氯、次氯酸和次氯酸根離子在給定pH值下處于平衡狀態。例如次氯酸鈉的稀釋溶液,在pH值8.5以上主要包括次氯酸根離子ClO-,在pH值4.5的情況下,主要是分解的次氯酸HClO,而在pH值為2的情況下,游離的氯氣約占總的活性氯的70%。在氯化處理過程中主要有兩種化學反應:1)二硫鍵的氯化形成酸性基團;2)肽鍵的裂解,主要發生在表皮層,形成羥基和胺基。
氯化處理后,纖維的溶脹和潤濕性能有了顯著的提高,從而獲得理想的染料吸收率和上染率,纖維顯陰性,并具更多活性,酸性氯化也可以使織物產生抗縮性能、較好的光澤和抗起球性能。
3.2.2 氯化處理
織物在處理過程中,第一槽的pH值應控制在1.8~2.2內,pH值太小,則水中含氯會增加,同時酸性過強會導致織物強力下降;pH值太大,則水中次氯酸鈉含量有所增加,氯化處理的均勻性將受到影響。所以在生產過程中,首先必須保證次氯酸鈉和硫酸濃度的準確性,同時控制好水、次氯酸鈉和硫酸的流量,確保pH值的穩定。另外車速過快會造成氯化不均勻,車速太慢會造成氯化不充分,同時,處理作用太強,會造成對布面本身的損傷。一般情況下,車速為8m/min。
3.2.3 脫鱗處理
經KROY設備氯化處理后,將布匹放進洗呢車進行脫磷處理,水溫42℃,浴比1∶30,用NaHCO3來調節pH值,pH值控制在8.5 ~ 9內,若pH值過小,脫磷不充分染色時易產生色花;pH值太大,將嚴重損傷纖維造成織物強力下降。脫磷處理后,須再次沖洗干凈,然后在水溫20 ~ 25 ℃進行絲光柔軟處理,用醋酸調節pH值,加入柔軟劑,運轉20 min出機。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