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我國服裝類紡織品最主要的出口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消費市場,出口美國的產品必須要遵循美國本地的法令法規,特別針對纖維成分標簽,美國有嚴格的標簽法令,指導生產商和零售商進行正確的纖維標注。為了確保標簽的正確性,首先要使用正確的測試方法。本文針對我國和美國在纖維含量測試方法上存在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和分析,給國內的生產、貿易企業提供了相關的信息,使其能根據產品的出口地區,正確的進行產品纖維含量的分析和標簽標注,滿足市場的要求。
1美國纖維含量測試標準的特點
美國紡織染色家和化學家協會(AATCC)在紡織測試標準領域非常具有權威性,由其編制的針對紡織品的AATCC測試方法涵蓋了紡織品纖維成份分析,色牢度實驗及織物水洗的物理性能等測試標準。AATCC標準是紡織產品進入美國市場采用最為廣泛的測試標準。
AATCC測試標準在纖維含量測試方面有兩個方法,AATCC20標準為纖維定性分析法;AATCC20A標準為纖維定量分析法。纖維定性分析中包括纖維縱向和橫向截面顯微鏡觀察法,燃燒法,密度法,溶解法,干捻法,粘色法,熔點法,紅外光譜法。AATCC20A是纖維定量分析,包括顯微鏡分析法,化學溶解法和拆分法等。
2我國標準與美國標準之間的差異
我國對紡織產品的纖維含量測試是基于FZ/T 01057—2007《紡織纖維鑒別實驗方法》和GB/T 2910《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在此之外還有行業協會和相關機構針對特殊產品編制的方法標準,如FZ/T 01095—2002《紡織品 氨綸產品纖維含量實驗方法》、GB/T 16988—1997《特種動物纖維與綿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測定》、FZ/T 30003—2009《麻棉混紡產品定量分析法》和FZ/T 01026—2009《定量化學分析 四組分纖維混合物》等。
2.1纖維定性分析方法
在所有檢測機構中對纖維鑒別使用最為廣泛的方法應該為顯微鏡觀察法和溶解法,針對特殊的纖維還會輔助采用燃燒法、紅外光譜法等,其他方法在實際檢測過程中由于精準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因,使用較少。現簡單介紹幾個定性分析方法的過程,以及差異。
2.1.1顯微鏡觀察法
顯微鏡觀察法依靠生物顯微鏡作為工具,通過技術人員直接觀察纖維的縱向和橫向截面,從而初步判斷纖維的種類。一個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顯微鏡判斷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以及粘膠、氨綸等部分化學纖維。AATCC 20《纖維定性分析》標準和FZ/T 01057—2007《紡織纖維鑒別實驗方法》,除了對每一種類纖維的縱向和橫向外觀形態進行語言描述之外,還提供了大量的纖維圖片,給以更為直觀的認知。
2.1.2溶解法
我國的行業標準FZ/T 01057.4—2007《紡織纖維鑒別實驗方法 溶解法》要求一律采用常溫(20℃~30℃)振蕩5min,或煮沸3min之后觀察樣品的溶解情況。而AATCC20中溶解試驗針對不同纖維溶解的難易程度提供了3種溶解時間,分別為5min,10min,20min。溶解溫度除常溫20℃之外還有50℃,90℃和煮沸。
例如,二甲基甲酰胺法溶解確認試驗,要求在90℃時處理10分鐘之后再觀察溶解現象。由于采用的溶解條件不同,某些特殊纖維的溶解現象會有所不同,檢測人員應細心觀察,注意區分。
2.1.3干捻法
AATCC20中用干捻法來初步判斷麻類纖維。取平行纖維束,浸入水中,握住一端,使另一自由端對著觀察者,在電爐上使用熱空氣加熱,在纖維干燥的過程中,亞麻和苧麻纖維為順時針旋轉,大麻和黃麻纖維為逆時針旋轉。
2.2纖維定量分析方法
GB/T2910—2009中除個別方法外均等同采用ISO1833最新版的方法,與美國標準體系有較多差異。美國AATCC20A標準中包含有含水率、非纖維物質去除、纖維含量拆分法、纖維含量化學分析法以及纖維含量顯微鏡分析法。而我國的纖維定量分析法根據方法的不同,有專門的標準與之對應。在進行國內纖維含量分析時要特別注意方法的選擇,GB/T2910 為纖維定量化學分析法(附錄中提供有手工拆分法),GB/T16988是針對動物纖維的顯微鏡分析法等等。
2.2.1纖維定量化學分析法
AATCC20A中提供了8種化學分析法:100%丙酮法、20%鹽酸法、59.5%硫酸法、70%硫酸法、堿性次氯酸鈉法、90%甲酸法、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乙酰胺法。而GB/T2910提供了23種化學分析法,覆蓋了AATCC20A所有測試方法。現從樣品準備、試劑選擇、測試過程、數據處理等方面,分析兩個方法體系之間的差異。
1)樣品準備(見表1)
表1 備樣方法比較
.jpg)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