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紡
精梳毛條的單位重量一般在20g/m左右,而供后紡工程中細紗機加工的粗紗重量約為0.2~0.6g/m。為此,必須經過若干道工序,將毛條逐步拉細到設計重量。前紡工程的任務就是對毛條進行多次并合、牽伸和梳理,紡制成一定重量和均勻度符合細紗生產需要的粗紗。前紡工程的生產過程一般為:混條─→3~4道針梳─→粗紗。
1.混條 將若干根不同性質(如線密度、長度)、不同纖維(如羊毛、化纖、其他動物毛)、不同顏色的條子經過并合、混和和牽伸,編制同下道工序所需要的毛條,同時,根據毛條的含油情況,在混條機上加入適量的和毛油,以保護纖維的性能,防止產生靜電。
2.針梳 粗紗工為前紡的末道工序。其任務是把前道針梳后的須條再牽伸到一定的線密度,同時進行加捻或搓捻(假捻),以增加纖維間的抱合力,供后道細紗加工。目前,精梳毛紡生產的粗紗分為無捻(或搓捻)粗紗和有捻(或弱捻)粗少兩類。前者采用搓捻機構,使纖維緊密的聚集在一起,成為較為圓、緊的粗紗,卷繞在筒管上,輸出的粗少為無捻粗紗,其特點是車速高、產量高,但強度差、易起毛,適用于纖維細、卷曲度大的純毛產品。后者則利用錠翼,使粗紗獲得弱捻,再逐層卷繞到粗紗筒管上,其特點是卷裝大、粗紗強度好,退磽時不易起毛,紡細紗時的斷頭少,缺點是產量較低,機構較復雜,擋車操作和保養羅麻煩。
四.后紡
精梳毛紗產品有一定的密度要求,一般在33~10tex(30~100公支之間),并且要求紗線有較高的捻度。因此,還要將粗紗進一步牽伸到所需要的線密度,且加以適當的捻度,形成一定的卷裝形式,供后道織造或染色使用。
后紡工程的生產過程一般是:細紗─→并線─→捻線─→絡筒─→蒸紗。
1.細紗 細紗工序的任務是將前紡工程制成的粗紗,在環錠細紗機上,經牽、加捻、卷繞,紡制成條干均勻的,線密度及捻度符合產品設計要求的細紗,以管紗的形式供后道工序加工。由于細紗的質量基本上決定了紗線的質量,該工序的產量又代表了紡部的生產能力,因此細紗工序是決定產品質量、產量和消耗的關鍵工序。
2.并、捻、筒 根據精梳毛織品的需要,從細紗機出來的單紗還需并合加捻成股線,以增加強力,同時去除外觀疵點,加大卷裝容量,為后道生產作好準備。一般在細紗工序后緊接并、捻、筒工序。
1) 并線:通過兩根或多根單紗的并合,可避免捻線工序加捻時因張力不勻產生的捻度不勻,同時使毛紗經過清紗裝置,除去紗中的雜質、毛粒、飛毛、粗節等疵點,并增加卷繞容量,提高后道工序的生產效率。
2) 捻線:將并線機上并合好的毛紗加上需要的捻度,以提高紗線的張力、均勻度、光潔度,增加彈性和改善手感。通常使用的是環錠式捻線機,也有采用倍捻機的。
3) 絡筒:從捻線機下來的管紗容量較小,不利于后道工序的加工,需要重新進行卷繞,以增大容量,并通過清紗器進一步消除紗線上的雜質和疵點。
3.蒸紗羊毛纖維投入生產后,經過各道工序反復受力的磨擦,會產生內部應力和靜電,影響后道的生產。而加捻后的毛紗有較大的回彈性,易退捻松解。為此,采用蒸紗的方法來達到消除羊毛內的應力和靜電,并對蒸紗罐抽真空,使之達到一定的真空度,預熱水送入真空的蒸紗罐后很快煮沸,蒸氣即向毛紗內層滲透,經一定時間后,便能達到加工的目的。如果把毛紗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貯存十幾天,也能達到穩定的捻度的效果,但時間長,效率低。
<<上一頁[1][2][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