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顏色的基本知識
顏色:即人對眼睛視網膜接收到的光作出的反應,在大腦中產生的某種感覺。
顏色的三要素:色調(色相)、純度、亮度
色調(色相)(Hue):是指能夠比較確切地表示某種顏色、色別的名稱,是色與色之間的主要區別。如:紅色、黃色、藍色等。
純度(Chromacity):又稱飽和度或彩度,用來區別顏色的鮮艷程度。它可以理解為顏色中有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的比例。有色成分的含量越高則顏色越純,飽和度越高;消色成分(指和其它成分的顏色互成補色而能混成為白光的顏色)的含量越高則顏色越灰,飽和度越低。光譜色中的單色由于不含消色成分,所以飽和度最高,為100%;而白色、標準灰色和黑色所含的顏色都為消色成分,所以飽和度最低,為0或者說沒有飽和度.
亮度(Lightness):又稱明度,它表示有色物體的表面所反射的光的強弱程度,區別顏色的濃和淡。物體對光的反射越強(或吸收越弱),則亮度越高;物體對光的反射越弱或吸收越強,則亮度越低。白色的物體亮度高,是因為它幾乎不吸收光而全部把它反射出去;黑色的物體亮度低,是因為它幾乎不反射光而全部把它吸收。
說明:一般顏色從黃-橙-紅-綠-藍-靛-紫黑的變化,從深淺來說是變得越來越深,從亮度來說,則顯得越來越暗。顏色的三要素是相互聯系的。色相決定顏色的質,亮度和純度都是量的變化。任何顏色只要確定了它的色相、飽和度和亮度,就可以完全精確地確定出它是什么顏色。倘若其中一個要素變化了,那么這個顏色就也變化了,描述或確定一個顏色必須確定它的色調、純度和亮度。
三原色:染色中,我們所熟悉的拼色染料為:紅,黃,藍;電視機的屏幕則用紅,綠,藍三種色光來拼色。它們所用的三個顏色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其中任何兩色混合都得不到第三色。我們把具有這樣特征的三個顏色叫做三原色,其中一個稱為原色。在應用中,通常要求所選三原色混合后得到的色域,能夠包含所有的色相,但實際上(如染色生產中),由于受染料的性能或用量所限,用紅,黃,藍三原色很難達到很深很純的黑色,所以在三原色之外,往往還需要添加一個黑色來增加深度和暗度。
[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