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染料染色后,濕摩擦牢度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染料、水質、助劑、設備、水洗、固色、染色工藝設計的缺陷等。它表現在活性染料自身和水溶性浮色在濕態下摩擦轉移,以及被染物表面有色纖維絨毛粒子在機械摩擦情況下的轉移。改進工藝可以提高活性染料的濕摩擦牢度。
1.改進前處理工藝
目前,棉織物及紗線的前處理工藝一般為直接氧漂。傳統的氧漂工藝采用燒堿、雙氧水、穩定劑、滲透劑等助劑,98℃,50—60min。氧漂中燒堿易損傷棉纖維,在高溫、有空氣存在的條件下,燒堿與棉纖維作用,能夠導致棉纖維氧化,引起聚合度下降,造成纖維脆損、強力下降。棉纖維上的蠟質與燒堿溶液發生皂化反應,溶解,再經水洗而去除,造成織物、紗線失重率高,表面粗糙,手感粗硬。在染色后,由于織物紗線表面摩擦系數加大而影響濕摩擦牢度。
為了避免產生氧漂過程中的失重、織物表面粗糙、手感粗硬等現象,宜采用溫和型的非燒堿氧漂工藝。采用氧漂特效助劑197+雙氧水,在98-100℃,只需40-45min即可;若采用110℃,只需保溫15-20min。由于氧漂特效助劑是一種復合型助劑,含有多種功能的助劑,可起到滲透、凈洗、除油的作用,坯布上的油蠟質可經乳化分散去除,毛效均勻一致,利于勻染、透染,避免了在使用燒堿的工藝中,由于織物對燒堿吸收的不均勻而造成吸色不勻的條花。使用氧漂特效助劑197的氧漂,織物失重少,布面較燒堿工藝顯得光滑,手感柔軟,在濕摩擦時摩擦系數比堿工藝顯著降低。
2. 改進染色工藝
2.1 漂染用水標準的制定與檢驗
在進行漂染工藝設計時,必須制定漂染用水的標準,且每天進行檢測,并使其有效控制在標準之內。水質硬度高,染色時使浮色染料的水溶性基團形成難溶于水的色淀、影響浮色的去除。如硬水中的Ca2+、Mg2+離子與染料分子上的,磺酸根離子反應,轉變為不溶于水的磺酸鈣和磺酸鎂,減弱了染料的親水性,使染料不易溶解和擴散,水洗時浮色不易洗凈,并且硬水中的Ca2+、Mg2+離子反應生成CaCO3、MgCO3等不溶性物質與染料結合形成色淀沉積在織物表面,造成被染物手感粗糙,增加了摩擦系數,。使濕摩擦牢度降低。由此可見,從前處理到染色皂洗等濕處理加工全過程,必須使用標準化的軟水。若水質暫時達不到標準的要求,可在水中加入多價螯合劑以絡合Ca2+、Mg2+等重金屬離子。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