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已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開發環保型染料、助劑與節能、少水或無水的新技術、新設備。少水或無水染色作為一個重要領域,一直是傳統染色改造的方向[1]。傳統的染色技術都是在種種助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首先染色時助劑用量巨大,染色后又全部進入水體,成為染色工業第一大污染源,造成嚴重的水體COD、BOD負荷。同時助劑的增溶作用增加了染料在染色廢水中的滯留量,進一步加劇了水體的污染,特別是色度污染。其次,為保證染色品的色牢度達到要求,充分的水洗工藝必不可少,需用大量的凈洗劑等一系列水洗助劑,耗水量和水洗工藝的繁復程度遠遠超過染色工序,是染色工業的又一大污染源[2]。對此,研究染色的科研工作者圍繞節水問題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如微膠囊染色技術、小浴比染色、非水溶劑染色、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等。
微膠囊染色技術利用了微膠囊的緩釋和隔離作用,完全取代通常染色工藝中使用的分散劑、勻染劑等一切助劑,染色結束后纖維表面浮色極少,染浴排液經簡單過濾即可用于一般織物的前處理;染色織物不經水洗即可達到良好的色牢度,從而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廢水零排放,其節能、節水和環保意義重大[2]。
1 微膠囊化染料的特性
微膠囊化染料或稱染料微膠囊是利用微膠囊技術將染料包裹起來,使得芯材與外界環境隔開,免受外界的溫度、氣體、紫外線等因素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囊壁破裂或緩釋而達到染色的目的。微膠囊染色技術由于不使用助劑,因而助劑的增溶作用不存在,染浴中染料很少,纖維表面也僅存在不多于單分子吸附層的染料分子。
染料微膠囊的釋放機制大致有如下幾種:
(1)膜釋放 膜釋放受下列因素控制:微膠囊壁兩側的濃度差,壁厚,活性成分透過壁的滲透率及活性成分對周圍環境的擴散系統。
(2)外部施壓 這一釋放機制是施加外力使壁破裂從而釋放出活性物。
(3)撕裂或剝開 這種方法一般是將膠囊置于兩層紙或薄膜之間的黏合劑層中,將紙或薄膜撕開時,微膠囊破裂,芯材釋放。
(4)溶劑溶脹 由周圍的溶劑控制芯材釋放。溶劑一般是水,水溶液浸透微膠囊使微膠囊溶脹,從而加速活性物的釋放。
染料微膠囊顆粒大小和均勻程度受不同種類染料和染料中所含助劑成分影響很大。微膠囊制備方法在理論上大致分為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和物理法三類[3-4]。
化學法包括界面聚合法,界面定位聚合法和有限凝聚聚合法等;物理化學法包括水相分離法、油相分離法和銳孔凝固浴法等;物理方法是借助專門的設備通過機械方式將芯材與壁材混合均勻,細化造粒,然后使壁材凝聚固化在芯材表面而制備成微膠囊。組成染料微膠囊的芯材和壁材的主要原料如下:
.jpg)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