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后水洗通常被當作是去除浮色,提高色牢度的唯一方法;然而,浮色是僅停留在纖維表面、未進入纖維及未與纖維結合的染料分子。染色時如斷絕染料來源,已吸附在纖維表面甚至染浴中剩余的單分子染料就會繼續向纖維內部轉移,因為極性水環境是驅趕系統中染料分子(浮色)進入非極性纖維內部的巨大推動力。實驗證明,這種驅趕染料進入纖維內部達到去除浮色的方法是更加簡單易行的[9-10]。如果染色廢水經過適當處理加以利用,便可以實現零排放。因此采用微膠囊染色技術,就可徹底免除染色對水的污染問題。
在染色之后,帶有少量剩余染料的微膠囊可以輕易地從染浴中分離出去,或者根本就不進入染缸。染液排出后,隨著溫度的下降,已溶解的染料就會呈微粒析出。經簡單過濾(如沙濾)就幾乎呈無色,其COD也很低,約200mg/L,可直接用于織物的前處理。研究證明,用此回收水做前處理,不影響后道加工的質量。因此作為染色工藝排出的廢水總量幾乎為零[11]。
3 結語
微膠囊技術是近20年來取得迅速發展的先進技術,它以自己獨特的優點被廣泛用于許多領域。近幾年對各種各樣的壁材、填料及微膠囊制備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利用了納米技術的微膠囊同時具有微膠囊包埋技術和納米技術的優勢。納米微膠囊可以包埋多種功能性組分,從而可獲得具有多種特性的紡織品。微膠囊技術用于織物印花、染色和功能性整理應有巨大的潛力,但受目前研究水平的限制,納米級材料在纖維上附著的機理尚未徹底弄清楚,微膠囊在織物上的附著牢度和加工成本等問題限制了它的進一步開發應用。此外,已見國內外報道用納米級微膠囊技術制成的織物有可能經使用者皮膚上的毛孔滲入人體,威脅人的健康。這也是此項技術亟待證明和解決的問題。但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工作者對微膠囊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納米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微膠囊技術在紡織染色和整理方面有廣大的應用前景。
<<上一頁[1][2][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