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0331—2006《脫脂棉紗布、脫脂棉粘膠混紡紗布的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標準是在YY0331—2002《醫用脫脂紗布》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它從產品實用的角度出發對產品提出了15項技術考核指標,同時針對每項技術指標制定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該標準的制定,對生產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做為檢測機構在執行該標準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表述不當
標準中5.2.2條款 “脫脂棉與粘膠混紡紗布條”表述不當。脫脂棉與粘膠混紡紗布條是指脫脂紗布經紗和緯紗均由棉、粘膠混紡紗織造而成,而從5.2.2.2纖維鑒別試驗方法描述可知,本標準脫脂紗布按原材料及生產工藝不同分為3種:一是經紗和緯紗均為棉;二是經紗為棉、緯紗為粘膠;三是經紗為棉,緯紗為棉、粘膠混紡。第二和第三種紗布的經紗和緯紗由不同的原材料組成,應屬交織而不是混紡產品。
2部分技術指標的要求表述不明確缺少量化指標
(1)4.2 條款中“酸堿度”考核指標
脫脂紗布和脫脂棉紗布條為直接接觸皮膚或傷口的產品,其“酸堿度”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指標。GB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對紡織品的酸堿度有著明確規定:按照產品用途分為A類(嬰幼兒用品)、B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C類(非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對各類別的產品pH值也有明確規定,A類產品4.0~7.5,B類產品4.0~8.5,C類產品4.0~9.0。紡織產品尚且如此,那么,直接接觸皮膚及傷口的脫脂紗布和脫脂棉紗布條的pH值更應該有一個具體的安全指標。
(2)4.3 條款中“外來纖維”考核指標
該標準中對外來纖維的考核要求為“只允許偶爾有少量孤立的外來纖維存在”。在標準的執行過程中不同的檢驗人員對“偶爾有少量”一詞的量化理解會有所不同,偶爾少量到底是多少,在把握量化尺度上失去標準應有的統一性。
(3)5.5條款中“熒光物”考核指標
該標準中對熒光物的試驗方法描述中,提到“除少量孤立的纖維外,不應顯強藍色熒光”。這段話可理解為“允許少量孤立的纖維呈強藍色熒光”,但在實際工作中,“少量孤立的纖維”在掌握尺度上也會因人而異,難以把握。針對這一問題起草標準的專家解釋為只要不是呈滿天星或整根紗線連續狀,只是分散間斷少量的呈現,即可認為是“少量孤立的”。這樣的舉例說明應在標準中體現,以助于理解和把握。
3部分檢測方法不合理
(1)纖維鑒別
5.2.1條款中脫脂棉紗布和脫脂棉紗布條纖維鑒別采用鑒別A(顯微鏡法)、鑒別B(顯色法)、鑒別C(溶解法)三種方法。其中鑒別A(顯微鏡法)是紡織纖維鑒別常用的一種非常成熟的方法,切實可行;但鑒別B(顯色法)和鑒別C(溶解法)就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①鑒別B:當棉纖維“接觸碘化氯化鋅溶液時顯紫色”。在實際檢測中,棉和聚酯纖維混紡產品(聚酯纖維含量10%)遇碘化氯化鋅溶液時也顯紫色,不能排除除棉纖維以外的其它纖維或棉混紡產品遇碘化氯化鋅溶液時不顯紫色;②鑒別C:在“0.1g纖維中加10 mL氯化鋅/甲酸溶液,加熱至40℃,保溫放置2.5 h,并不時振搖,纖維不應溶解”。用“溶解法”鑒別纖維,一般原則為在常溫下(20℃~30℃)保持5 min,沸騰時(100℃)保持3 min,觀察纖維溶解情況即可。如FZ/T01057.4-2007 《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 第四部分:溶解法》中的60%硫酸法。而該標準規定的“甲酸/氯化鋅法”在40℃條件下需保持2.5 h,檢驗時間太長,缺乏科學性。此外,5.2.2條款中規定脫脂棉與粘膠混紡紗布條緯紗纖維鑒別采用“鑒別B”(顯微鏡法)和“鑒別C”(顯色法)。 “鑒別B”(顯微鏡法)描述粘膠纖維“橫截面應為直徑約10 μm~20 μm 的圓形或橢圓形”,而事實上,粘膠纖維橫截面呈“鋸齒形”,并不是“圓形或橢圓形”。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