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MS聯(lián)用法也是國內大多數(shù)檢測機構采用的方法,得益于它能有效分離18種致癌芳香胺,并能快速確定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同時提供化合物分子式和化學結構式等方面的信息。但是采用該方法進行禁用偶氮染料的檢測分析時,結果并非完全可靠。這是因為該方法是將色譜保留時間與質譜信息相結合起來進行定性的,而且質譜儀只能提供被分析物的模糊的結構信息,對同分異構體的鑒別有較大的局限性。另外計算機檢索系統(tǒng)是將未知組分的質譜圖與譜庫中標準樣品的質譜圖對比后,給出按吻合程度排列的多個可能的化合物名稱,通常是將排列在第一位的吻合度最高的化合物作為定性分析結果,但實際上往往并非吻合度最高的化合物即為準確的結果,而極有可能是排在第2位,甚至第3、4位的才是正確的結果。在對18種芳香胺的計算機自動檢索中,有5種芳香胺的檢索結果存在這個問題。因此國外關于GC/MS的研究有減少的趨勢,但其在目前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通常按國家標準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檢測芳香胺時,對可能存在的異構體無法準確檢測,而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時可對其中的異構體進行判定。所以除了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進行分析外,還需用高效液相色譜進行驗證分析,從而對這方面的檢測判斷作一補充[5~7]。
3結 論
禁用偶氮染料的檢測分析,樣品的前處理是關鍵,我國現(xiàn)行的國家標準存在樣品預處理繁瑣,費時、費力等缺點,嚴重制約了紡織品的高效率檢測,各種檢測方法測定的結果與實驗條件密切相關,單用其中一種分析方法,不能100%確證某些芳香胺的存在[5]。各種色譜技術和質譜法的聯(lián)用技術拓寬了禁用偶氮染料的檢測方法,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準確性[6]。離子源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型離子源質譜法在縮短樣品預處理,實現(xiàn)樣品非破壞性檢驗方面有重大的意義,陳煥文[8]等人研究了電噴霧解析電離質譜法對食品中蘇丹紅染料的快速檢測方法,在不需樣品預處理的情況下,成功地測定了辣椒面、番茄醬等食品中微量的蘇丹紅染料。隨著有機質譜技術不斷發(fā)展和在環(huán)境化學、醫(yī)藥、石油化工、食品化學、毒物學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建立紡織產品及其生產工藝中偶氮染料及其代謝產物的非破壞性質譜檢測方法將成為熱點。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
推薦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