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俄國學者隆科欽科夫最早在烏拉爾礦區的熱液蝕變產物中發現這一礦物并將它命名為坡縷土(palygorskite).1935年法國學者拉巴特朗(de Lappar-ent)在美國佐治亞州凹凸堡(Attapulgus)的漂白土中發現而命名為凹凸棒土.凹凸棒石呈土狀、致密塊狀,產于沉積巖和風化殼中,顏色為白色、灰白色、青灰色、灰綠色或弱絲絹光澤.1982年在江蘇盱眙、安徽明光等地相繼發現了大型凹凸棒粘土礦.除我國外,世界凹凸棒粘土生產國有美國、西班牙、法國等.
凹凸棒粘土具有優良的吸附、脫色、離子交換等性能,又因其結構特殊,已在建材、采礦、化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凹凸棒粘土在紡織印染領域也引起了很大關注,在漿料、增稠劑、紡織復合材料的填料及印染廢水處理中開始有所應用.通過改性可增強或改變其性能,拓寬其在紡織印染行業的應用范圍.
1·基本特性
1.1組成和結構
凹凸棒土原土中含有70%~80%的凹凸棒土,10%~15%的蒙脫土和海泡石,4%~8%的石英,1%~5%的方解石或者白云石,在加工過程中非粘土成分被除去,最終產品含有85%~90%的凹凸棒土.
1940年Bradley[1]首先闡明凹凸棒粘土的結構,其典型化學式為Si8Mg5O20(OH)2(OH2)4·4H2O.據文獻[2]33介紹,凹凸棒粘土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為:SiO253.61%,Al2O3 9.29%,Fe2O3 3.1%,TiO2 0.39%,MgO 13.20%,CaO0.2%,Na2O 0.04%,K2O 0.25%,H2O 19.8%.它是一種具有纖維狀或層鏈狀結構的水合鎂鋁硅酸鹽,其結構可分為3層,上下兩層是硅氧四面體結構,中間是一層Mg-O-八面體.這些結構單元按方格形式交錯排列,構成c軸方向的雙鏈狀,a、b軸方向的層狀結構.凹凸棒粘土原礦物是由針狀晶體坡縷石礦石、凹凸棒粘土針狀單晶平行排列形成的束狀集合體及凹凸棒粘土針狀單晶或晶束堆積形成的各種聚集體.[3]
1.2吸附特性
凹凸棒粘土具有很高的吸附性,可吸附自重100%的水.人們曾經詳細地研究了凹凸棒粘土的選擇性吸附[4-5],發現對下列物質的吸附選擇性順序為:水>醇>酸>醛>酮>正構烯烴>酯>芳香族化合物>環烴>石蠟.直鏈烴比支鏈烴更易被吸附.
[1][2][3][4][5]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