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原普通竹節紗裝置采用伺服電機控制中后羅拉變速運動,中后羅拉問以齒輪連接,實現聯動。傳動牽伸比固定,前羅拉傳動方式不變,保持恒速運動。紡制后區竹節紗需要對原竹節紗裝置加以改動。讓伺服電機只控制后羅拉變速運動,前中羅拉問以齒輪聯接,實現聯動,傳動牽伸比同定。這樣,通過后區牽伸倍數的變化使輔紗產生竹節效果,通過前區與主紗并合牽伸后形成風格特異的后區竹節紗。
3 討論分析
3.1 后區竹節紗有關工藝參數
由于后區竹節紗是通過控制后區牽伸倍數產生竹節效果的,經前區高倍牽伸后,竹節的節長、節距較普通竹節紗要長一些,可根據需要在幾厘米至數米甚至更長的距離進行設定,竹節粗度一般為2倍左右。主、輔粗紗在定量掌握上主要是根據品種需要和生產方便。主、輔粗紗定量變化對粗細節色彩反差效果有一定影響,但要兼顧竹節粗度,不能太大,這與普通竹節紗是相同的。竹節粗度一般控制存3.0倍以內,若大于3.5倍紡紗斷頭會增加,生產不正常。另外,主、輔粗紗采用相同的粗紗定量,生產與lT藝調整比較方便。
3.2 模糊風格與成因
普通竹節紗織物的模糊感是通過紗線沿長度方向粗細變化的無規則循環來實現的,而后區竹節紗在類同這一原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紗線中纖維分布的無規則變化,因而其織物的模糊風格更新穎。
實現紗線中纖維分布無規則變化的方法是形成后區竹節紗織物模糊風格的要點。決定紗線中纖維分布的因素很多,其中牽伸原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們千方百計地改進牽伸方式,如通過各種附加元件,形成合理的摩擦力界來控制纖維,希望牽伸過程中纖維變速點趨向集中、穩定,達到紗線均勻的目的。而后區竹節紗恰恰相反,它要實現纖維分布無規則變化,其做法是:后羅拉變速運動,中羅拉恒速運動,輔粗紗通過中后羅拉這一簡單牽伸形式來實現變牽伸。牽伸過程中,浮游纖維的運動不能被有效控制,牽伸倍數又在不斷變化,因而纖維變速點呈無規則、不穩定的分散狀態。通過逆向思維,巧妙地利用簡單牽伸的原理特性,使纖維分布無規則變化,實現新穎的紗線織物模糊風格。
3.3雙組分變幻色彩
普通竹節紗一般是單色紗線。紗線中包含的多種纖維原料是經過混和的,是混為一體的表現形式。后區竹節紗與之不同,它是由一根粗細變化的須條與另一根粗細不變化的須條合并后經牽伸形成雙組分紗線,可以色彩變幻。色彩變幻有兩種方法:一是先紡后染,雙組分染色性能不同的本色原料紡成紗線后染色,利用染色性能不同而產生色彩變幻;二是先染后紡,借鑒色紡紗方法,用不同顏色的雙組分原料紡紗而產生色彩變幻。
3.4 錯位紡作用
錯位紡的作用是確保輔粗紗在牽伸過程中形成的輔須條能與主粗紗形成的主須條融為一體。雖然主、輔粗紗喂人牽伸區時呈平行狀,但實際紡紗時牽伸區內的輔須條與主須條不一定平行,或交或離或疊,似融非融。如果不采用錯位紡,牽伸區內未與主須條融合的輔須條經前羅拉輸出后,易發生脫離主紗、被笛管吸走或纏繞羅拉和膠輥的現象。向左側錯一錠位紡紗,前羅拉輸出的主須條加捻成紗時,呈向輔須條側斜方向運動的狀態,能有效攔截、防止輔須條分離,從而保證其順利與主須條匯聚成紗。
3.5 后區牽伸形式選擇
通常的紡紗工藝中,后區牽伸不承擔主要牽伸任務,只是須條進入主牽伸區前的準備階段,充其量只是輔助牽伸。但對于后區竹節紗的紡制,后區牽伸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簡單牽伸原理特性,實現纖維分布無規則;另一方面,經后區形成的無規則輔須條必須順利進入中鉗口,這一點至關重要。
輔須條的無規則表現在纖維分布無規則、須條粗細變化無規則。中羅拉勻速運動,后羅拉變速運動,或快速、或慢速、或停頓。因此,紡紗時,后區輔須條或細、或粗、或斷。事實上,不僅是后羅拉停頓時輔須條發生斷裂,后羅拉速度太慢時輔須條也會斷裂(簡單牽伸、摩擦力界不合理)。輔須條發生斷裂后一分為二,前段須條在中鉗口的握持下可以順利通過前牽伸區進入紗線,但后段須條是否能順利進入前牽伸區卻不一定。如果后段須條不能順利進人前牽伸區,則意味著不能順利紡紗。
通常,細紗后區牽伸有平面和V形兩種形式。在平面牽伸中,后鉗口與中鉗口在同一水平線上,后羅拉停頓后再次運動時,后段須條在后鉗口的推力作用下順勢向前方運動,仍可進人中鉗口。而V形牽伸中,由于后羅拉抬高,后鉗口與中鉗口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后區輔須條未斷裂前,雖然進入中鉗口的運動軌跡不是直線,但因為須條有握持引導,能順利進入中鉗口;一旦后羅拉停頓須條斷裂后,后段須條再次運動時,不一定能進人中鉗口。實際運行時,后段須條呈松弛、自由、失控狀態,難以紡紗。因此,紡制后區竹節紗最好選用平面牽伸形式。當然,如果某品種紡制時,細紗后羅拉變速時不停頓、后區輔須條不斷裂而保持連續運動,選用V形牽伸形式也無妨。
3.6后區牽伸最小原則
后區牽伸倍數變化區間大小決定竹節粗細程度,牽伸倍數越小,竹節越粗。但牽伸倍數的最小極限是1,這是工藝原則。如果牽伸倍數小于1,則意味著后羅拉表面速度大于中羅拉(膠固)表面速度,輔須條離開后鉗口后不能及時進入中鉗口。實際運行時,技術人員為了增粗竹節,誤將后牽f電設定小于1,后區輔須條出現起拱現象,其織物形成大量“大毛蟲”式的紗疵。因此,后牽伸不小于1是工藝原則。若需進一步增粗竹節,只能通過改變主、輔粗紗定量比來解決。
3.7 主輔粗紗工藝側重點
主粗紗工藝側重點:后區竹節紗的強力和細紗斷頭主要取決于紗線細節部分的質量,而細節部分主要是主須條構成的。因此,當紗線強力偏低、紡紗斷頭率偏高時,應通過調整主粗紗的配棉成分和紡紗工藝參數來解決。輔粗紗工藝側重點:紗線色彩風格主要取決于紗線中的輔須條部分。要變化后區竹節紗的色彩風格,應通過調整輔粗紗相對于主紗的原料色彩成分及節長、節粗、節距等工藝參數來實現。除上述幾點外,細紗車速、捻系數等工藝參數調整原則與普通竹節紡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4 結語
后區竹節紗是區別于普通竹節紗的一種新型竹節紗,其特點是采用主、輔雙粗紗分區喂人,通過控制后區牽伸倍數使輔粗紗產生竹節效果,然后與主粗紗并合牽伸形成一種新穎的竹節紗。與普通竹節紗相比,其織物具有新穎的模糊風格和色彩變幻特色,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其風格成因的關鍵是牽伸原理的逆向思維運用和雙組分分區喂入。實現順利紡紗的技術要點是采用錯位紡技術、合理選擇后牽伸形式,遵循后牽伸最小原則,主輔紗工藝各有側重點等。此項技術的分析與探討為靈活運用紡紗理論開發新產品提供了
一條新思路。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