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驅避劑具有許多優點,如低毒或無毒,對皮膚不會產生灼熱感,氣味清新,使用后不會有藥物殘留易降解,對環境無污染等。但其在驅蚊高效性和持久性方面普遍低于合成驅避劑。
2.2 合成趨避劑
合成驅避劑主要包括有機酯類,芳香醇類,不飽和醛酮類,胺類和酰胺類等。1929年驅蚊油DMP(鄰苯二甲酸二甲酯)研制成功;1937年驅蚊酮獲得專利;1939年驅蚊醇(2-乙基-1,3-二醇)面市;1956年美國發現了具有優良廣譜性的驅避劑DEET(N,N-diethyl-m-toluamide,N,N-二乙基間甲苯甲酰胺)。目前可用于皮膚及織物處理的合成驅避劑有如下5種:
(1)DEET 其中文別名“避蚊胺”,不溶于水,溶于醇、醚、異丙醇、氯仿、二硫化碳、酒精、苯、丙烯乙二醇、棉籽油、酮類和石油提取物等有機溶劑,微溶于石油醚和甘油,其使用量為5%~100%[6]。有關DEET的確切作用機理目前還不清楚,有可能是其能阻塞昆蟲的觸角或使皮膚潤滑,也有可能是在皮膚上形成了隔離層,阻礙昆蟲叮咬或停留。但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DEET會引起神經系統疾病,腦病和皮膚病等。因此DEET已被列入慎用,泰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已列入禁用。
(2)Picaridin(KBR 3023,羥乙基哌啶羧酸異丁酯)為無色液體,25℃時的蒸汽壓5.87×106Pa,沸點296℃,凝固點-170℃。
(3)Oil of Lemon Eucalyptus(檸檬桉葉油)/PMD(paramenthane-3,8-dio,1對-孟烷-3,8-二醇,檸檬桉葉油提取物),具有強烈的檸檬芳香味,有類似香茅油的草香,無色至淡黃色透明油狀液體。
(4)IR3535[3-(N-butyl-N-acetyl)。aminopropi-onic acid-ethylester,中文別名伊默寧)]為酯類化合物,與酰胺類驅避劑相比其香氣宜人,對皮膚無刺激,已逐漸成為研究熱點。IR3535的結構類似丙氨酸,毒性和環境危害性均小于DEET,具有對皮膚和黏膜無毒副作用、無過敏性及無皮膚滲透性等優點,使用非常安全。IR3535已在歐洲使用了20年,1999年在美國上市。
僅用于織物處理的合成驅避劑有二氯苯醚菊酯(Permethrin又稱氯菊酯,中文別名百滅寧),溶于丙酮、乙醇、乙醚和二甲苯等有機溶劑,在25℃水中的溶解度為10.05~10.09 mg/kg;對酸性介質和光線較穩定,在堿性介質中能水解。其相對密度為1.214 (25℃),折光率為1.562 7(25℃)。
(5)環糊精 它是由淀粉經發酵降解而制成的。環糊精分子具有環狀構形并具有疏水性內腔,可儲存氣體和非極性有機物。由于環糊精分子的內腔是非極性的,因此非極性分子或具有非極性基團的分子都可在基中儲存。所有已知的蚊蟲信息素都涉及具有非極性部分的有機分子,因此能與環糊精形成復合物,從而使具有持久固著環糊精的紡織品有了被動防蟻的作用,能大幅度降低人體周圍空氣中的信息素總量[7]。
2.3 殺蟲劑
殺蟲劑主要是通過觸殺,胃毒或熏蒸作用來殺滅害蟲。除蟲菊酯是從除蟲菊中提取出的兩種酯類中的一種,可用作殺蟲劑。而擬除蟲菊酯是近40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類不揮發烴類化合物,它是模擬天然除蟲菊素的化學結構而人工合成的一類新型殺蟲劑。具有快速擊倒、殺蟲譜廣、藥效高等特點,對昆蟲有驅避作用,對人體毒性低,易生物降解,且生物降解后不產生有毒殘留物。但也存在著大部分品種對魚類毒性高,對天敵選擇性差,無內吸傳導作用等缺點。除蟲菊酯化合物中最適宜用于織物防蚊蟲整理的是胺菊酯(Tetramethrin)。純胺菊酯為白色晶體,不溶于水,溶于有機溶劑,對昆蟲的擊倒作用極快,常溫下貯存3年品質不變。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