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防蚊蟲紡織品新技術
3.1 微膠囊技術
微膠囊技術是指將固體顆粒、液體微滴或氣體作為膠囊的芯料,在其外部形成一層連續包裹層的生產技術。微膠囊具有保護物質免受環境影響,屏蔽味道、顏色、氣味,改變物質密度、體積、狀態或表面性能,隔離活性成分,降低揮發性和毒性,控制可持續釋放等多種作用。因此利用微膠囊技術包裹防蚊蟲趨避劑或殺蟲劑,可有效控制其有效成分的釋放速率,達到緩釋目的,從而延長產品的使用時間。
由美國國際香料和香精(IFF)公司提供的靈敏感知技術(SPT)微膠囊,內含天然有機酯植物油,有明顯驅蚊效果。天然有機酯植物油是一種對昆蟲有效的神經麻痹劑,可使昆蟲喪失搜尋叮咬目標的能力。根據相關權威研究機構測試,這種微膠囊整理劑可使蚊蟲叮咬頻率從50次/min降低到近乎零[8]。
3.2 納米樹脂粘合技術
美國北卡Burlington實驗室新推出的采用氯菊酯驅蟲劑整理劑No Fly Zone,可耐久地粘合于織物上。它利用納米樹脂粘合專利技術使氯菊酯交聯到滌綸、尼龍、棉、毛或Nomex纖維上,從而保證了整理織物可耐藥50次的家庭水洗[9]。
4 防蚊蟲紡織品測試標準
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防蚊蟲整理織物的系列完整測試標準,無法對防蚊蟲整理后的織物直接進行效果測試,所以只能借鑒其他相關標準進行測評。屬國際通用的相關標準有如下兩種:
(1)國際農藥分析協作委員會(CIPAC)2005年討論的測定擬除蟲菊酯防蟲蚊帳表面濃度和釋放性的方法,可以進行化學檢測。
(2)世界衛生組織殺蟲劑評估委員會(WHOPES)的推薦標準WHO/CDS/WHOPES/GCDPP/2005可以測定長效防蟲蚊帳布耐洗性和防蚊有效性。在國內主要借鑒和參照三個由農業部起草的標準[10-12],分別是:
(1)GB13917.1-1992《農村登記衛生用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方法噴射劑的室內藥效的測定方法》;
(2)GB /T 17322.10-1998《農藥登記衛生用殺蟲劑的室內藥效評價驅避劑》;
(3)GB 13917.3-1992《農藥登記衛生用殺蟲劑室內藥效試驗方法小型煙霧劑及煙霧片的室內藥效測試方法》。
這些標準只能對防蚊整理劑或原料進行效果測試,無法直接對防蚊整理后的織物進行效果測試,且對防蚊整理織物的耐洗牢度等各項參數及整理后服裝面料應用性能的變化無相關要求。另外,這三個測試標準的適用范圍也各有差異, GB 13917.1-1992適用于噴射劑的藥效測定, GB /T 17322.10-1998適用于驅避劑的藥效評價, GB 13917.3-1992適用于小型煙霧及煙霧片的藥效評價。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