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環境激素的特點
研究表明環境激素具有如下特點[2-3]:(1)延遲性,生物在胚胎、幼年時所造成影響可能到成年或晚年才顯露出來,因而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2)時段性,各生長階段會對生物個體造成不同的影響與后果,例如正在發育的機體內分泌系統尚缺乏反饋保護機制,或因幼體的激素受體分辨能力不如成體的那樣高,孕期、幼年動物及人體對激素水平比成體敏感;(3)復雜性,劑量、暴露方式對各器官可能造成不同影響,有時毒性會有協同或拮抗作用.另外,環境激素在環境中易揮發,隨風飄散,不易分解,也會通過食物鏈蓄積放大,因其具有脂溶性,進入生物體后不易排除.
3·環境激素的致毒機理
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環境激素的致毒機理[4-5]主要是:(1)直接進入細胞內,作用于細胞核內的核酸或酶系統,引發遺傳變異;(2)與激素受體直接結合阻礙天然激素與受體的結合,影響激素信號在細胞、組織內的傳遞,導致機體功能失調;(3)影響內分泌系統與其他系統的調控,引發致癌性、免疫毒性、神經毒性等;(4)環境激素的種類繁多,存在各化學物質的協同作用,其聯合作用的影響遠高于單一影響,致毒機理十分復雜.
4·環境激素的危害
4.1對水生生物和野生生物
環境激素對水生生物和野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生育能力下降、性別變化以及卵的孵化率降低,甚至導致滅絕.大量實驗表明[1,6-8],在環境激素的影響下,鳥類和魚類出現甲狀腺功能障礙;鳥類、魚類、水生甲殼類動物和哺乳類的生殖能力銳減;鳥類、魚類和龜鱉類卵的孵化率下降或孵化后出現嚴重的畸形和殘疾;鳥類行為異常;鳥類、魚類和哺乳類里有雄性雌性化或雌性雄性化傾向;鳥類和哺乳類的自身免疫系統遭到損害等.一些學者認為,環境激素是造成動物生殖功能障礙以至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
4.2對人類
環境激素可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進入人體,比如飲用含有環境激素的水,食用了殘留有除草劑或殺蟲劑的蔬菜,以及體內積累有環境激素的魚類等水生生物.環境激素進入人體內,會改變人體的激素平衡狀態,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主要表現在幾方面[1-2,7-10]:(1)對生殖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男性精液質量下降、不育率增高,女性性腺發育不良、生殖器腫瘤發病增加、月經紊亂、先天性畸形等;(2)免疫功能的改變,通常表現為降低及抑制免疫能力,加速自身免疫性病變的發生和引起胸腺萎縮等;(3)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神經系統的發育遲滯和行為改變,如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因甲狀腺素的水平異常,導致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癡呆、不太明顯的行為異常、注意力分散、學習能力下降、多動等;(4)對心血管系統方面的影響,表現為慢性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等;(5)環境激素還可引起乳腺癌、前列腺癌、睪丸癌、卵巢癌、甲狀腺癌、副睪丸囊腫、陰道腺癌、膀胱癌、精巢癌等腫瘤疾病.
5·紡織染整助劑中的環境激素問題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