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固色工藝
一浸一軋(固色劑LDEXg/L,調整至合適pH,軋液率70%)→預烘(105℃,2min)→焙烘→自然冷卻.
1.5測試
摩擦牢度:按照GB/T14576-2009《紡織品耐摩擦色牢度試驗》測試;皂洗牢度:按照GB/T3921.2-2008《紡織品耐洗色牢度試驗》測試;甲醛含量:按照GB/T2912.1-1998,采用可見分光光度計進行測定;色光:采用目測;手感:按照一組人用手指觸摸織物來評定.
2結果與討論
2.1無醛固色劑合成正交試驗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知,影響因素主次關系為D>A>B=C,取A2B1C1D3時,染色織物濕摩擦牢度最好,即固色劑最佳合成條件為:二甲胺60g,環氧氯丙烷40g,30℃,滴加3h.因為二甲胺與環氧氯丙烷縮聚反應為等物質的量反應,因此二甲胺60g、環氧氯丙烷40g的原料配比符合理論反應量.在堿性低溫條件下,二甲胺與環氧氯丙烷反應生成季銨物,而季銨物與環氧氯丙烷反應速率大于二甲胺與環氧氯丙烷反應速率,有利于縮合生成分子質量大的固色劑.固色劑分子質量越高,與纖維結合越牢,染色織物濕摩擦牢度越高.
表1正交試驗結果與分析
.png)
注:固色液pH=6,固色劑25 g/L,160℃焙烘3 min.
2.2影響織物色牢度的因素
2.2.1固色劑用量
從表2可知,染色織物的色牢度隨著固色劑用量增加而增加,當固色劑用量達到25g/L時,色牢度達到最佳,可能原因是固色劑的陽離子基團與活性染料的磺酸基陰離子結合成離子鍵,形成不溶性大分子色淀,封閉了染料的水溶性基團,染料水溶性下降,提高色牢度.另外,固色劑的陽離子基團與活性染料的磺酸基陰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鈉電解質,能更好地促使陰離子染料吸附在纖維上,與陽離子固色劑形成色淀.
表2固色劑用量對織物色牢度的影響
.png)
2.2.2固色液pH
從表3可知,染色織物的色牢度隨著固色液pH增加而增加,當固色液pH達到6時,色牢度達到最佳,超過6時,色牢度反而降低.可能原因是pH較低時,過多的醋酸根使溶液中陽離子固色劑之間排斥力減小,部分陽離子固色劑締合成分子聚集體,只能與織物表面的染料陰離子結合,使色牢度降低.隨著固色液pH增大,陽離子固色劑之間排斥力增加,能滲入纖維內部,使色牢度增加.由于固色劑中羥基與纖維素中羥基在弱酸性時易形成醚鍵,故固色液pH=6時,牢度達到最佳.當固色液pH繼續增大,固色劑的陽離子性變弱,與陰離子染料結合力降低,染料溶落于溶液中,降低色牢度.當pH>6時,固色劑中的羥基形成鈉鹽而發色,則織物開始顯紅光.[8-9]
表3固色液pH對織物色牢度的影響
.png)
2.2.3焙烘溫度
從表4可知,染色織物的色牢度隨著焙烘溫度升高而增加,當焙烘溫度達到160℃時,色牢度達到最佳,超過160℃時,織物開始泛黃.可能原因是隨著焙烘溫度升高,固色劑中羥基與纖維素中羥基反應程度提高,織物色牢度增加,160℃時,色牢度達到最佳.超過160℃時,則部分氨基氧化導致泛黃.
表4焙烘溫度對織物色牢度的影響
.png)
2.2.4焙烘時間
從表5可知,染色織物的色牢度隨著焙烘時間延長而增加,當焙烘時間達到3min時,色牢度達到最佳,超過3min時,織物開始泛黃.可能原因是隨著焙烘時間延長,固色劑中羥基與纖維素中羥基反應越充分,色牢度提高.當焙烘時間為3min時,該反應已完全.超過3min時,部分氨基氧化導致泛黃.
表5焙烘時間對織物色牢度的影響
.png)
2.3平行對比試驗結果與分析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