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學源于三國時期曹沖稱象的故事,一大秤不能稱超過千斤重的大象,又不能把大象活活殺了,如何稱得大象的重量呢?聰明的曹沖驅象上船,在船吃水深度刻上記號,再以石頭換,稱石即得象重。這種方法就是變化事物的質,也叫物元變換,把在特定條件下的不可能問題給解決了。數學中現行的進位制是十進位,而200多年前萊布尼茨受到我國《易經》啟發,把十進位制換成了二進位制,建立了計算機科學,從而開創了科學的新紀元。
諸如此類的事物比比皆是,就是在給定的條件下解決人們尚無法解決的問題,可拓工程就是這樣一門以解決不相容問題的新學科,它把解決問題的對象、目的和方法用符號和規則表示出來,建立各種數據模型,然后進行分析進行評價選優,以曹沖稱象為例,一方面可以水、沙或木頭代替石頭,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用竹排木排代替船,所有這些都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條件作不同的分析,找出最簡便最實用的方法來。
其實可拓工程就存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國企領導人,民企的老板,還有眾多的科研人員及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天天都在“靈動一機”地處理各種矛盾問題,可拓學就是從他們的實踐中,總結而來。
開拓市場是企業的首要任務,沒有市場企業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開拓市場就要求企業從顧客的實際需要,購買能力和價值觀出發,以顧客最終的滿意度作為自己取得利潤的依據。開拓市場既是發現需求,創新的生產新產品又是推銷產品的過程。前者是顧客利益,后者是企業利益,只有這兩者很好地結合,企業才能獲得回報,取得最好的利潤。可拓學建立了可拓市場的理念,需要某種產品并有能力購買該產品的人就是這種產品的市場所在,那么什么是可拓市場呢,就是要采取某個辦法,使原來不是這個市場的人進入市場。成為該市場的人,也就是說使不想買該產品的人成為該產品的顧客,那么具體有什么辦法呢。
1可拓學起源
2可拓市場
(1)產品的發散性。擴大產品的用途,譬如牛仔布為何多年不衰呢,它既是可作工作服,又可作休閑裝,男女老幼都適宜。
(2)產品的變換性。譬如用彩色棉花代替傳統的純棉以適用當前提倡的綠色環保。
(3)產品的相關性。就是根據各行各業的需要,象環保、衛生、醫藥、保健甚至文化各領域去開發創新的產品,力爭“人無我有”掘第一桶金是最艱難的,但回報也是最高。
(4)產品的可擴性。譬如將出口產品,經過技術革新,轉移到國內市場,擴大內需,這也是印染企業要認真考慮的一個課題,誰占住先機,誰就獲得市場。
(5)產品購買能力的變換性。一方面通過產品質量和外觀的改進,可獲得市場的占有率也可以同國際接軌,提高產品價格,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技術改造以降低產品成本,把高檔產品推銷給中低檔產品的購買者,這樣無論提價或降價都能獲得較大的利潤。
(6)產品的銷售渠道。除傳統的訂貨定單外,還可以建立電子平臺,擴大市場影響。……
通過以上這些創新思路,使企業有可以操作的技術去開拓市場,占領市場。
3可拓學的影響
印染新技術日新月異,對生產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企業經營管理和生產環境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企業在變化著的技術條件和市場需求下,如何在新的經營環境中最大限度實現新的有效的管理體系,是每個印染企業管理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從可拓學的觀點看來,如何使用可控資源和可拓資源是企業生存根本命脈,從實際意義來說人、財、物的競爭,所謂人就是技術人才和熟練工,所謂財就是資金來源,所謂物就是廠房和設備等。傳統的國有企業有國家的支持,一向是占據優勢,但改革開放后,合資的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占據了印染的大半江山,特別在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市,競爭中國有企業不得不破產倒閉了。為什么,國營企業是落后的管理型,受上級主管部門的多層管理,缺乏自主權和能動性。民營企業沒有可控資源,他們只能運用可拓資源去生存競爭,去開拓市場。沒有人才他們就從科研院校請顧問和國有企業高薪聘請技術人才和熟練工,還有臺港等地人員。相互之間互挖“墻腳”人才流動性也大,新項目爭著上,以廣東潮汕地區為例原有國營織布廠,印染廠基本全部關閉,代之而起的是大大小小的外資及民營企業,而技術人員卻是從原有國營廠和外省印染廠流入。在資金方面除了在沿海開放初期掘到的第一桶金外,是向銀行貸款。廠房、設備方面也有部份從原有國營企業轉租和購入。總之,資源是逐步轉到民營企業,而國有企業要走出這個困境,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問題,從可控資源轉入可拓資源。需要指出的是,從當前的境況來看,民營印染企業是從市場經濟中殺出,它缺少了國營企業的計劃性和長遠性,在可拓資源中也陷進了新的困境,首先是這幾年全國大專院校的調整,印染專業學生數量是在下降中,并且新大學生的擇業觀也起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不愿到生產第一線的企業中去,加上原國有企業的老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也逐漸退出了印染行業新工的培訓又跟不上去,所以印染人才青黃不接是企業最頭痛的問題,無論是國營企業的領導或者是私營企業的老板,應該關心職工的社保、住房等等福利問題,對其子弟的教育,吃飯問題也要注意到,這樣企業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培訓好人才。另一方面隨著低碳經濟和綠色環保的提出,原有生產工藝技術要創新,設備要更新,新的廠房和環保工程也要上馬,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又是擺在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