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不能阻擋一顆為國效力的心。1955年,在歷經波折后師昌緒終于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
“美國人能做出來,我們怎么就做不出來?”
1964年秋天的一個深夜,一位客人匆匆敲開了師昌緒的家門。此時的師昌緒已經歸國九年,是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研究員。為了新中國航空航天的需要,他已轉入高溫合金這個高精尖領域,并帶領他的團隊,取得了不俗的成果——針對當時受國際封鎖,國內鎳、鉻缺乏的現實,他研制出我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并建議將稀土用于高溫合金冶煉;他提出的“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技術”,大大提升了我國鑄造高溫合金的品質,這項被世界公認的原創性工作,在數十年之后為他贏得了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實用材料創新獎”……作為開路先鋒,這一切,為他日后贏得了美譽。而這一次的訪客——榮科,時任航空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帶給他的,是又一個難題。
1964年,我國自行設計的新型飛機亟須配套發動機,按要求,發動機必須增加20%的推力,這意味著發動機的渦輪葉片工作溫度要提高100度。“高溫渦輪葉片是航空發動機的關鍵部件,葉片金屬在長期工作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決定了發動機的功率,也決定著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在20世紀60年代前,國內外幾乎所有葉片均為鍛造后經機械加工而成的實心葉片,但用這樣的技術,僅依靠材料改進,每年發動機溫度的提升只能有7到8℃。”面對這樣的現實,當年榮科在研討會上提出了—個大膽的建議——采用空心渦輪葉片。“空心鑄造”,這是當時美國剛剛取得突破、對外高度保密的技術。在國際上,尚有很多科學家對其質量持懷疑態度。即便可行,對中國人來說,技術跨度也實在太大了。因此,很多與會專家都不贊同這一建議。而榮科當眾立下軍令狀——“一年內研制成功!”
“榮總和我一說,我的第一反應是‘一無所知’——沒見過,甚至沒聽說過。但榮總說美國人已經研制成功,他在巴黎航展上見過。我想,既然美國人能做出來,我們怎么就做不出來?”
在師昌緒帶領下,金屬所組織了上百名科技人員的攻關隊伍。一個個技術難關被相繼突破——制成M17合金,比原蘇聯米格21的發動機所用的合金輕9%,將發動機安全系數提高了35%,采用真空精密鑄造技術突破葉片鑄造工藝的難題,在實驗室研制出了我國第一片9孔鑄造空心渦輪葉片,開發出超聲波和X射線測厚技術,用于檢測葉片和定位型芯……1966年,我國第一臺鑄造空心葉片裝機試車成功。從承接任務到完成技術攻關,師昌緒真的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而晚于中國起步的英國科學家研制這一技術,足足用了8年時間!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成功使用精鑄氣冷渦輪葉片的國家。目前,該葉片已生產了數十萬片,是我國用量最大的航空渦輪葉片。發動機從來沒有因葉片失效發生過事故。而由該項技術發展出的冶煉、澆鑄、型芯、檢測等系列工藝和標準一直指導著我國幾十年來高溫合金的制備和鑄造渦輪葉片的生產。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