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裕大華集團副總經理周永捷說,去年底,裕大華換用了一種仿絲綢的化纖面料替代過去的便宜面料,新面料的服裝很快被進口方接受了。除新面料外,裕大華還與國內原料供應商合作,通過外貿往來,將了解的新信息告知對方,及時調整各自產品結構,相互幫助共同轉型。
周說,“匯率以后可能還會漲,提高產品附加值將成為必然。使用新技術很難,但最難的還是觀念轉換。”
支招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認為,威廉工貿可向裕大華學習。面對人民幣升值,紡織企業出口受阻不是武漢的個案。僅靠外貿生意獲利的服裝企業,如果不轉型將很難規避風險。“可以試著考慮進口國外的面料,畢竟進口價格‘下調’了嘛。”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臺灣地區就遇到過類似問題。當時,大批臺灣民營企業家將企業遷到廣東、福建等地。“現在,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競爭優勢明顯,武漢紡織行業的中小企業家有沒有考慮到把廠房搬到他們那里去呢?”湯敏說,進口面料、提高紡織技術含量、工廠搬遷等等出口紡織企業轉型的方式有很多,但如果不轉型,這些企業將很難渡過現在的難關。
武漢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貿管處副處長曹菊英說,目前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確面臨比較困難的局面,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影響企業生存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產品結構的問題。今后一段時間,生產初級產品的企業如果不積極更新產品結構,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而產品結構比較好、附加值高的企業則有更多機會擴大市場份額。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