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截至目前,全球已研制80多種航天運載器,形成了30多個系列,可將重型火箭和飛船送往太空,巨型運載火箭可以將100多噸的航天器送入近地軌道;我國空間探測,起步雖晚,但發展很快。航天工程推動了技術創新與發展。據統計,約有2000項航天技術成果已直接移植到國民經濟眾多領域。我國近年開發的1000多種新材料,80%是在航天技術的引領之下研制完成的。在航天技術建設中,紡織服裝領域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紡織方面,如用于航天器的隔熱、防護材料,許多是紡織新型材料。梅自強院士向記者介紹說,上海大學、東華大學等院校承擔了導彈、航天器的一些高性能復合纖維的研制工作,為我國的國防、航天事業作出了貢獻。由天紡投資控股公司榮澤紡織分公司與有關方面合作,為我國“神舟七號”成功開發出宇航員艙外服面料。據介紹,該面料采用高級混合纖維織造而成,經權威機構檢測,該面料具有高強度、耐高溫、抗撞擊、防輻射等特性,可滿足宇航員出艙要求。記者了解到,首批300平方米宇航員艙外服面料正在生產之中。
在服裝方面,如宇航員穿的航天服,能夠滿足航天員在飛行上升段和返回地面時的各種要求。它是用一種特殊的高強度滌綸做成的。啟動艙內航天服系統救生,可在6小時內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實現應急返回著陸。航天服頭盔的盔殼由聚碳酸酯制成,它不僅能隔音、隔熱和防碰撞,而且還具有減震好、重量輕的性能。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出艙進入宇宙空間進行活動的保障和支持系統,相當于一個微型航天器。此外,航天員返回用鞋也是紡織新型材料制成。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教授張渭源告訴記者,配合艙外航天服研制,課題組主要是制作仿真人,通過它在模擬的太空環境中(正負攝氏170度),測試有關數據,掌握載人航天在太空極度環境中的航天服裝可靠性能情況。
誰持彩練當空舞,在我國的航天、國防事業中,紡織新型材料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讓紡織人感到無比自豪。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