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國內外常用花版設計軟件的現狀和所用花型設計系統的基本功能,羊毛衫起口的類別及其編織工藝過程,在此基礎上詳細分析了在國產電腦橫機上羊毛衫起口花型設計的幾種方法,如落布法、移針法、應用起針梳等方法,并給出了使用這些方法編織1+1、2+2、3+3羅紋組織時詳細的起口花型設計步驟、在機器上的實現過程以及線圈模擬圖。文章就起口編織過程中對織物質量及邊口外觀等的影響因素也做了簡單的分析和說明。
在羊毛衫產品的設計與生產中,計算機技術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電腦橫機是毛衫加工的主要設備,通過電子選針裝置,再配以計算機輔助花型準備系統,大大提高了花型編織能力和花型設計準備的速度。目前,在國內許多羊毛衫生產企業中,毛衫的工藝計算、花型設計和打樣基本上還是由經驗豐富的工藝人員手動完成的,已不適應當前毛衫行業用電腦橫機替代原有手搖橫機的發展趨勢,掌握花型設計系統成為一線工藝人員必不可少的工作技能。
1花型設計系統簡介
毛衫生產企業、電腦橫機制造商及科研院所都致力于開發不同的花型設計軟件,國外比較知名的有德國斯托爾(STOLL)公司的CMS系列花型設計系統,日本島精(SHIMASEIKI)公司的SES系列花型設計系統等。這些制版系統大多具有工藝計算、花型設計、自動編譯成上機文件、織物結構三維模擬、模特穿衣立體展現等功能。
國產電腦橫機制版系統常用的有PICASSO、國花系列、臺系、杭系等,大都是在模仿日本SES軟件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功能還不夠完善。一般來說,都能實現工藝計算和毛衫花型設計,但織物三維效果模擬方面還不成熟,所以在織物的動感、質感和人體著裝運動效果的表現上還很欠缺。
國內使用的花型設計軟件由狀態欄、繪圖區、色碼表、功能列、指示區等組成,在繪圖環境下設計花型,自動編譯后系統生成2個上機文件PAT和CNT,傳輸給機器后執行。在整個衣片的設計中起口的設計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步驟,直接影響到設計文件能否被機器識別,順利過渡到大身的編織,也關系到整個衣片的外觀質量。
2毛衫起口過程分析
無論是簡單的手動橫機,還是全自動橫機,甚至全電腦化橫機,都需要完成毛衫編織的基本動作,包括起口、收針、放針、翻針、移圈等,在編織花色時還需要進行織針選擇和針床的橫移等。
2.1起口類型
衣片編織時可以在空針上起頭編織,也可以分片連續編織[1]。在普通的手搖橫機上,一般都是在空針上起頭。在電腦橫機上,可以在空針上起頭,也可以采取連續計件的方式進行編織。羊毛衫在編織過程中起口的方法有毛起頭和紗起頭。毛起頭所用的紗線就是產品的紗線,所編織的起口橫列是衣片的一部分。紗起頭是用廢紗起口,并用它編織一定橫列后再換用正式紗線(主紗)進行編織,衣坯下機后將廢紗段拆除。由于紗起頭的織物邊口質量高,所以電腦橫機都采用這種方法[2]。
2.2起口工藝過程
起口是羊毛衫衣片開始編織時的第一個線圈橫列,這時織針上還沒有舊線圈,不存在退圈過程。按照羊毛衫衣片開始編織的組織結構,第1橫列線圈編織時有單面起口和雙面起口。單面起口編織的第1橫列是單面組織,雙面起口如1+1、2+2、2+1、3+2等羅紋起口形式都是雙面組織。圖1為1+1羅紋起口編織圖,起口時首先進行織針排列,然后搖動機頭使排列的織針鉤取紗線,再掛上起針梳(起底板)[3],確定牽拉力,針床不需要錯位即可進行下面羅紋的編織。圖2為2+2羅紋的2種起口方式和3+3羅紋起口的2種排針方法[4]。開始與1+1羅紋起口一樣,首先進行織針排列,然后機頭運動墊放紗線,掛上起針梳,調節牽拉力,這時需要搖床使前后針床的工作針發生1個針距的錯位,成為2+2羅紋編織圖所示的對位形式,之后即可進行下面橫列的編織。圖2(b)和(d)的排針形式有利于翻針移圈,但要通過針床橫移使2針床針完成1+1羅紋起口,圖2(b)后(或前)針床相對于前(或后)針床橫移1.5個針距,而圖2(a)只需橫移1個針距即可,但翻針移圈時線圈縱行數目將發生變化。除了單面起口和1+1羅紋起口之外,其他的羅紋起口都要進行搖床動作,使針床移位如圖2(e)和(f),圖中VL1為后針床左移1針距,VR2為后針床右移2針距。
3起口花型設計方法
國產電腦橫機廢紗起口時,可以是單面起口,也可以是雙面起口,但大都設計為1+1雙羅紋組織,這是由雙羅紋組織的特性決定的。在紗線細度和織物結構參數相同的情況下,1+1雙羅紋織物比平針和1+1羅紋織物緊密厚實,是制作冬季棉毛衫褲的主要面料。雙羅紋組織(棉毛組織)是由2個1+1羅紋復合而成,正反面縱行恰好相對,正面縱行遮掩了反面縱行,織物兩面外觀、組織結構相同,均顯示正面線圈縱行,而且不產生卷邊現象,彈性和延伸性也較1+1羅紋組織小,平整厚重,這些特性有利于在主羅拉還沒有牽拉上線圈時,布片僅靠沉降片和自身的重力向下。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