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超臨界CO2染色技術
利用超臨界CO2,流體代替水作為染色介質,可以解決染色用水問題,減少染料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同時由于超臨界CO2 流體的低黏度和高分散性,使得染色速度更快,是一種新型生態染色技術。目前,關于超臨界CO2,染色的研究主要有分散染料染色、活性分散染料染色、改性天然纖維的分散染料染色 以及天然染料染色。 超臨界CO2,流體作為一種非極性溶劑,對分散染料有很好的溶解作用,其用于分散染料的染色研 究最為深入且已取得了較多成功 ,相關染色工藝 已較為成熟,一般為80~160℃,20~30 MPa,上染 時間20—60 min,各項染色牢度可達到4~5級。這一染色技術正逐步應用于實際生產中?;钚苑稚⑷玖铣R界CO2染色主要是通過將 活性基引入分散染料,從而實現染料在超臨界CO2, 中溶解且能上染極性纖維。Schmidt A等 副利用均 三嗪和溴代丙烯酸分別對分散黃23進行改性,制成 活性分散染料1和2,并將其分別用于纖維素纖維、 蛋白質纖維及合成纖維的超臨界CO2染色研究。 結果表明,2號染料染色性能較好且蛋白質纖維染 色性能比纖維素纖維要好。但染色溫度較高時間較 久(160 ºC,240 min)易造成纖維損傷。M van der Kraan等 利用含乙烯砜或者二氯三嗪的活性分散 染料對天然纖維及合成纖維進行超臨界CO2,染色 研究,發現當在超臨界CO2系統中加入水,并不會 影響染料在聚酯上的上染百分率,而對于錦綸、桑蠶 絲和羊毛含有氨基的纖維,染料的上染百分率與超 臨界CO2,和織物上的含水量有正相關性,當超臨界 CO2,流體和織物的含水量達到飽和時,纖維的得色 量達到最大且固著率均達到80%以上。這為超臨 界CO2,應用于聚酯與錦綸、桑蠶絲或羊毛等混紡織 物的加工提供了理論依據。 通過對天然纖維進行改性,如麻芐基化或表面 有機硅改性、羊毛蠶絲等離子處理以及棉的多元羧 酸處理等,可以增加纖維與分散染料的親和力、提高 纖維容納染料的能力等,實現天然纖維的分散染料 超臨界CO2 染色 。據報道,我國大連工業大 學同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產學研合作研究的天然纖 維超臨界CO2,染色,已具備了散纖維和成衣藝術染 色產業化生產條件,并于2010年通過鑒定,預計該 項目的推廣應用可每年節約用水10~l5億t。 天然染料超臨界CO2染色方面,國內外研究相對較少。大連輕工業大學首次利用超臨界CO2對姜黃色素進行了萃取染色一步法工藝研究 ,確定了最佳工藝條件為27MPa,140℃,染色60 min,最 終樣品耐摩擦牢度和水洗牢度達到了3~5級。孫 曉竹等以茶葉葉綠素為原料對牛奶纖維進行超臨界CO2 染色,確定了最佳工藝為:染料用量 3%(owf),pH值5,3 MPa,80℃,染色樣品各項牢度 達到3~4級。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