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主要工序要點
2.1 涂層漿的配制要求
由于基布為滌綸織物,因此涂層膠一般選擇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焙烘后其與織物間具有較好的黏結牢度。涂層膠的發泡性要好,以使涂層手感柔軟。為增加涂層的牢度,可添加一定量的交聯劑。加一定量的氨水可使涂層漿增稠。根據涂層所要達到的功能選擇功能整理劑,如阻燃劑、防水防油劑等。配方中所有組分的配伍性要好,宜功能互補,具有協同效應[7]。
2.2 機械發泡參數的優選
泡沫涂層的關鍵是機械發泡要穩定。調節混合頭轉速、氣流量、螺桿泵頻率和涂層機車速,使發泡涂層漿穩定輸出,泡沫密度為0. 15~0. 2 g/cm3。主要的機械發泡參數控制如下:
(1)發泡比
選擇合適的混合頭轉速,控制其泡沫密度即發比為1∶3~1∶5。若發泡比太小,增稠效果欠佳,上膠量會過量。反之,發泡比太大,上膠量會不足,涂層牢度差。
(2)氣流量
在其它參數一定時,發泡機氣流量越大,進入涂層膠中的空氣越多,導致泡沫密度越小。通過發泡機的密度計調節氣流量至合適的參數。
(3)螺桿泵的頻率
螺桿泵的頻率決定了涂層膠吸入到發泡機的流量。發泡機的流量要與涂層流量相同,否則涂層機基布上會出現缺漿或溢漿。一般通過涂層機的車速和上膠量來計算。如H3847滌綸織物門幅為1. 5 m,所需的上膠量為25 g/m,涂層膠的含固量為60%,涂層機的車速為15 m/mim,則涂層膠被吸入到發泡機的速度應為: 25÷60%×1. 5×15=937 g/min。
2.3 涂層機參數的優選
(1)刀口與織物表面的距離
刀距決定涂層產品的上膠量,以及涂層漿滲入織物的深度。一般涂層刀與涂層基布距離為2 mm。
(2)烘箱溫度
滌綸涂層的烘燥分為預烘和焙烘, 80~90℃預烘2 min,使水分均勻蒸發,表面不結膜; 130~150℃焙烘3 min,使丙烯酸酯聚合物交聯成膜[8]。烘箱溫度越高,烘干速度越快。但是,烘干溫度太高,會造成涂膠層開裂,影響產品的外觀質量。如果溫度太低,則烘干速度太慢,生產效率低。
(3)涂層機車速
車速根據單位面積上膠量、烘干情況調節,一般控制在20 m/min。單位面積上膠量高,車速慢,以便烘干;單位面積上膠量低,車速快,避免涂層開裂。
(4)壓泡壓力
壓泡是為了提高涂層牢度,但壓力太大,會導致透氣性差;壓力太小,涂層牢度差。壓泡壓力應控制在8 kg/cm2較合適。
3 涂層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法
3.1 漿料滲底
滲底現象是由于定形機車速控制不當而造成烘不干,或者各訂單布面厚度和緯密不一致。可以先剪取試樣,測量緯密及克重是否達標,并根據生產實際需要相應調整工藝參數,如超喂車速等。
3.2 邊中厚差
邊中厚差是涂前布面有緯差,或布面克重不一致,或者涂層布經過的導輥張力不一致所致。因此,涂層前需測試布的門幅和克重。若是彈性織物,要根據彈力情況控制張力輥的張力[4]。
3.3 顆粒、水印
布面出現的顆粒或水印,系由漿料濃度不均勻,定形機中輥筒含水分,或者布面不夠干燥所致。因此,應
檢查漿料是否均勻,否則需攪拌過濾后方可涂層。涂
前嚴格檢查布面是否烘干,并保證設備各部位干燥。
可用磨毛倒布在機器上先走一道,確保輥筒不沾水。
3.4 克重不夠、拖針
出現克重不夠、拖針現象,是泡沫密度大,或者鏈條沾毛布邊拉斷停留在針板上所致。解決辦法為穩定發泡;將針板鏈條的毛邊刷除;布邊保證上針板,如入布門幅不夠可相應調整探針。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