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濕排汗產品的興起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通常,人體在從事劇烈運動時才會明顯感到大量汗液的排出。其實,即使在一般環境狀態下,人體也需不斷的“無感蒸泄”來釋放人體本身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和水汽,以維持體溫的恒定。因此如何借助與皮膚近距離接觸的紡織服裝,將體表的熱量和水汽向外界傳送,經過“吸濕——傳導——蒸發”這一連串的過程,不僅構成了紡織服裝吸濕排汗功能的核心,也是目前所有紡織產品吸濕排汗功能檢測方法發展的基礎。
天然纖維由于其特定的超分子結構和表面形態,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吸濕排汗功能,但對于大部分合成纖維,由于其固有的疏水特性和光滑的表面形態,難以承擔人體所需要的吸濕排汗功能。若欲賦予由這類纖維材料制成的紡織品以吸濕排汗的功能,可由以下幾個方向著手:一是從纖維原料的化學結構改性入手,改善其吸濕性;二是通過纖維材料的物理形態結構改性,使之借助毛細管效應而改善其吸濕和導濕的性能,如中空、溝槽、異截面、表面微孔、細旦化等纖維差別化技術的運用;三是通過合理的織物組織結構設計,達到增加吸濕排汗的功效;四是采用適當的后整理技術(包括涂層整理加工)賦予織物良好的吸濕排汗功能。
紡織產品吸濕排汗功能的檢測技術與其設計原理和所采用的加工工藝緊密關聯,目前國內外尚無單一的方法或標準可以涵蓋所有不同種類的吸濕排汗紡織產品,而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包括:
吸濕性的測定:以水滴從固定高度處滴落到平坦的測試樣表面上,測量水滴被試樣吸收時所需要的時間,通常以秒為單位。水滴被吸收的時間越短,則表示樣品的吸濕效果越好。此測定方法的對應標準有美國的AATCC79。
傳導性能的測試:又名“爬升高度”測試,測試樣品分經緯向取樣,垂直懸掛使試樣下端浸入水中,放置一定時間后,記錄試樣因毛細管作用所產生水線爬升的高度,藉此即可比較傳導性能的好壞。在相同的時間內,爬升越高,即表示試樣對濕度的傳導性能越好。國際上采用比較多的對應標準有日本的JISL10968.26、JISL10188.36和JISL1907。
蒸發即透濕性能的測試:吸濕排汗產品除了吸濕與傳導等兩項功能特性之外,對透濕性能也有較高的要求,以形成完整的整體效果。紡織產品透濕功能測試的基本原理是:以固定的試樣面積,給予一定量的水,監測水量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并換算為蒸發率,常用的單位為單位時間、單位面積里濕氣的透過量。顯然,在相同時間內,蒸發率越高即表示透濕功能越好。對應的國外標準有英國的BS7209、美國的ASTME96和日本的JISL1099。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