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工藝技術措施
4.1 清花工序
針對粘膠化纖雜質少,纖維長,整齊度好等特點,清花選用短流程工藝,采用“一抓、一混、一清”三臺主機組合,對原料進行開松、混和。化纖廠粘膠包重量重,棉包壓得比較緊密,FA006D抓棉機打手每次下降量不能太大,抓取棉花不能太多,在滿足前方機臺供應正常的情況下,盡量設置小一些,以提高抓棉機的運轉率,實現輕抓、少抓,保證棉流暢通。打手速度設定適中,太大容易損傷纖維,太小開松不夠,打手容易堵塞。FA028C多倉混棉機風機頻率的設定要結合風道棉花輸送所需風量以及換倉壓力綜合考慮,設備一旦調試正常,風機頻率和換倉壓力無需經常調整。FA111A單輥筒清棉機對初步開松和混和的棉束進行精細開松,工藝參數主要是打手速度和打手與除塵刀、分梳板的隔距的選擇,速度高、隔距小固然有利于提高分梳效果,但同時也對纖維容易造成損傷,參數的確定要經過多次專題試驗,通過對比分析,選擇最合理的工藝參數進行上機生產。各機具體工藝參數如下:
FA006D抓棉機:打手速度1200r/min,打手每次下降量1.5mm,小車行走速度11m/min,風機速度2100r/min。
FA028C多倉混棉機:打手速度768r/min ,風機速度2250 r/min。
FA111A清棉機:打手速度1000 r/min,打手與除塵刀隔距2.2 mm,打手與分梳板隔距1.5mm。
4.2 梳棉工序
清鋼聯生產效率高,適應高速高產,喂棉箱棉層每米重量比傳統成卷機高1倍左右,梳棉工藝也必須做相應調整,否則纖維損傷嚴重,短絨增長多,影響成紗質量。梳棉工序生條的質量控制關鍵在于合理解決單纖維分離度、棉網清晰度、短絨增長率、重量不勻率、棉結之間的矛盾。采用緊隔距、強分梳有利于提高單纖維分離度、棉網清晰度、除低棉結,但短絨增長多,成紗條干差,強力低,不利于節約用棉。針對轉杯紡紡化纖的特點,我公司梳棉工序采用“較大梳理隔距、較快梳理速度、重定量、中速度”的工藝,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具體工藝參數如下:
生條干定量:27g/5m;錫林速度354r/min;刺輥速度810r/min;蓋板速度130mm/min;出條速度150m/min
主要隔距:
給棉羅拉~刺輥 1mm
刺輥~除塵刀①②③ 0.889mm×1.016mm×1.27mm
刺輥~預分梳板①② 0.711mm×0.635mm
刺輥~錫林 0.203mm
錫林~后固定蓋板①②③④ 0.635mm×0.533mm×0.457mm×0.406mm
錫林~活動蓋板①②③④ 0.356mm×0.305mm×0.279mm×0.254mm
錫林~前固定蓋板①②③④ 0.305mm×0.279mm×0.254mm×0.229mm
錫林~道夫 0.127mm
生條質量指標:條干CV值4.4%,重量不勻率1.0%
4.3 并條工序
并條工序工藝參數的設置要解決棉條條干均勻度和重量不勻率。改善條干均勻度根據系統棉紡工藝學理論,頭道后區牽伸倍數大,有利于改善后彎鉤纖維,防止彎鉤纖維扭結產生棉結,二道后區牽伸小,集中前區牽伸有利于提高條干均勻度。改善重量不勻率關鍵是自調勻整功能要用好,RSB D401并條機自調勻整裝置是立達公司自行研發的,具有非常精確的勻整功能,并條缺根、多根、慢速都能很準確地勻整到重量要求控制范圍,先進的設備如果設置不當,往往適得其反,造成人為原因影響重量不勻。
溫濕度對重量的影響也很大,粘膠回潮大,纖維吸濕放濕快,外部環境早上、下午、中班、夜班溫濕度相差很大,影響著車間棉條的回潮變化,我公司為了降低溫濕度對棉條重量的影響,試驗室規定每班烘三次回潮,盡量保持試驗數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并條工序單并與雙并工藝的對比:隨著各種自調勻整并條機的發展,自調勻整的功能和勻整精度日趨成熟,并條重量不勻率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廠家轉杯紡選用單并工藝在生產。我公司中、細支轉杯紡針織紗生產采用兩并工藝,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清鋼聯自調勻整還存在不足,從試驗室指標看,生條重量不勻率平均在1.0%左右,這是在正常速度下的測試數據,應該非常理想了,但梳棉機在自動換筒的過程中,由快速變慢速,慢速再到快速的過程中,自調勻整不僅沒有起到勻整作用,相反會起反作用,造成棉條重量相差很大,重的每5米重量達41.3克,輕的只有24克,輕重相差17.3克。這樣的重量差異并條采用單并工藝,再理想的自調勻整裝置,并條重量都可能會產生一定波動。二是兩并工藝條干均勻度要好于單并,我公司通過對比試驗證實,兩并的條干均勻要好于單比工藝,對比數據如下: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