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紡杯直徑為66 mm,則當粗節倍數為3.6時,竹節長度為414.7 mm;當粗節倍數為2.7時,竹節長度為342.9 mm;當粗節倍數為1.8時,竹節長度為271.1 mm。
竹節的間隔在紡杯周長3倍~40倍的范圍內取某段區間隨機變化。
3.2.1試紡方案的確定
根據實驗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7個方案,具體工藝條件見表1。
3.2.2粗節倍數
由理論分析可知,基紗線密度在36 tex以下時,粗節倍數為4倍~5倍將不影響紡紗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方案6為例,根據實際試紡的工藝條件,計算捻度傳遞長度隨線密度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可見粗節線密度從29.5 tex增加到126 tex,其最小捻度傳遞長度也大于7 mm,因此能夠順利紡紗。實際試紡過程中,受實驗室電機功率限制,粗節倍數最大在4倍左右。紡紗過程中,所有方案都能順利紡紗,并且穩定性較好,這也證明了粗節倍數估算的正確性。
粗節線密度的測量采用間接方法,即求取5cm最粗的一段粗節測質量。對于方案1,取10組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喂給羅拉快速、相應輸出的竹節紗長度大于紡杯周長的情況下,粗節線密度能達到設計要求,即粗節倍數可達到設計要求。
3.2.3竹節長度
竹節長度與紡杯直徑有關,直徑越大,其竹節長度也越長。從表1中的前三個方案中可見,其他工藝條件相同,僅是紡杯直徑不同,分別為36mm、54 mm、66 mm,得到的竹節長度也不同(見表3)。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