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彬 (福建省廈門升匯華綸紡織工業有限公司)
【摘要】 利用F1603型轉杯紡紗機紡制T/C65/35 58.3tex PU革起緯布緯紗,為了穩定提高成紗質量,對原料的選配及末并定量、并合道數、紡杯速度與分梳輥速度等工藝進行了試驗優選,并指出了設備管理和運轉操作方面應注意的問題
我公司有7臺F1603型轉杯紡紗機,用于生產T/c 65/35 58.3 tex轉杯紗,專門用作Pu革基起絨布緯紗。由于滌綸纖維初始模量較大,剛性強,與金屬摩擦因數大等因素,加上我公司所紡品種捻度較低,質最要求較高,所以紡紗難度較大,紡紗初期,轉杯紗質量不穩定,紗疵多,易產生竹節紗、條干紗、強捻紗等。經過摸索,我們通過加強原料選擇、優化工藝配置、強化設備管理,提高運轉操作管理水平,使得滌棉轉杯起絨紗質量穩定提高。
1 原料對成紗質量的影響
1.1原棉
我們對T/c 65/35 58.3 tex轉杯紗的配棉作過兩個試紡方案,方案一為四級原棉、五級原棉、精梳落棉占60%,破籽、濾塵花等占40%;方案二為四級原棉占13%,五級原棉占12%,破籽、濾塵花等占75%。在其他條件均不改變的情況下,兩種配棉方案紡紗質量見表1。
從成紗指標看,方案二的質量指標比方案一均稍差,但差異不大。方案二單紗強力較低,雖然尚可滿足織造和布面強力要求,但從布面效果看,所織的布竹節類紗疵明顯比方案一多,紗疵率和紗疵匹分顯著增加。另外,方案二在開清、梳棉工序生產難度較大、落棉多、機臺臟。因此,配棉選用方案一較好。滌棉轉杯紗中含滌比例較多,對棉花質量要求可以稍差一些,可以4、5級棉為主,但短絨率盡量不要超過15%,同時要控制其他下腳的回用量。
1.2 滌綸纖維
為了解滌綸纖維含油量對成紗質量的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對0.12%和0.25%兩種含油量的滌綸進行了紡紗試驗,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高含油滌綸對紡紗較為不利,這是由于油劑量太多導致手感發粘,通道粘油劑后不利于纖維的轉移,因此,滌綸纖維含油量以0.08%~0.15%為宜,同時,最好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產地的滌綸進行混嘜生產。
2 工藝配置對成紗質量的影響
2.1 末并定量
我們曾經采用與環錠紡基本一致的末并重量,但成紗質量很不理想,定量試驗結果見表3。末并采用重定量時,轉杯紡喂人鉗口單位截面內的纖維根數多,使分梳輥受到的阻力較大,分梳輥負擔較重,纖維梳理不充分,容易纏繞在分梳輥上,使得轉移不夠順暢。同時,紡紗器給棉板鉗口對重定量條子的握持作用減弱,也容易導致成紗條干惡化,甚至產生竹節紗。但是如果條子定量過輕,產生意外牽伸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也不利于條干的控制。因此,定量以15 g/5 m左右為宜。
2.3
傳統工藝流程中,轉杯紡并條道數以兩道為主。但對于滌棉品種而言,如采取兩道并合,棉與滌綸纖維的均勻混和問題較難得到有效解決,雖然在轉杯紡中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混和作用,但效糶有限,布面上容易出現色差。為解決此問題,我們進行了二道并合與三道并合工藝流程的跟蹤試驗,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三道并合比二道并合具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棉滌混和均勻后,解決了布面色差的問題。
在其他工藝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紡杯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我們做了大量試驗,結果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隨著紡杯速度的增加,單紗強力下降,棉結、粗細節有增加的趨勢。這是由于紡杯速度增加而分梳輥速度不變時,單位時間內喂入纖維最增多,因而對纖維的分梳作用減弱,纖維分離度變差,同時,較多的纖維在輸送管氣流漩渦的影響下,形成不規則纖維,再加上凝聚槽中積聚塵雜增加,結果使棉結、粗細節增加,強力下降。
另外,在生產中也發現,紡杯速度過高時斷頭驟增,大大降低了生產效率,因而,紡杯速度采用35 000 r/min有利于穩定產品質量。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