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江蘇省某印染廠實際情況,進行印染廢水清濁分流改造,即將有色廢水與化工廢水混合收集后進行深度處理,達標后排放;將無色廢水處理后回用。文中介紹了有色廢水新改進工藝流程及各構筑物的作用。檢測數據表明,分流后的混合廢水經深度處理后可以達到接網要求。
關鍵詞:染整;廢水處理;接觸氧化法
染整廢水一般采用單獨的物化或生化手段難以達到排放標準[1]。本工藝在原有生化處理設施的基礎上,對處理構筑物進行改造,采用有色水與無色水分開處理的方法,使無色水處理達到回用目的,有色水經深度處理并達標后排放。
1工程概況
1.1設計背景及思路
常州某印染廠位于新北區濱江工業區,是一家以棉織物染整為主的企業,月產量約90萬米,每日生活污水、生產廢水及化工廢水總計約1500~2000t。該廢水組分復雜,進水COD高(達1200~1500mg/L),色度大(達210倍);此外,二級處理水還需城市污水處理管網進一步處理,每月廢水量約45000t。其中,有色廢水占總量的1/3,無色廢水占總量的2/3。經過近一個月連續監測,實際廢水量遠超過原先設計的處理量,多種出水指標嚴重超標。
在對該廢水進行試驗及工藝分析后,確定了較適合的處理工藝,即對管道走向進行清濁分流改造。將有色廢水與化工廢水混合收集,經格柵后進入調節池,在缺氧條件下進行處理(水解酸化階段),然后依次進入沉淀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及沉淀池(出水端投加少量FeSO4復合混凝劑),最后砂濾,達標后排放。對無色廢水另作設計處理,即廢水依次進入調節池、格柵、振篩、生物處理池及混凝沉淀池處理后回用。
1.2工藝流程改進分析
1.2.1原有色廢水處理流程
原有色廢水處理主要流程見圖1。
1.2.2新改進有色廢水處理流程及各構筑物作用
有色水處理部分新改進流程為擋板式水解酸化-接觸氧化-砂濾處理,其流程見圖2。
各構筑物作用:
(1)格柵 去除較大懸浮物、漂浮物和掉落的纖維。
(2)調節厭氧池 調節水質及水量,具有一定的廢水處理能力。
(3)擋板式水解酸化池 又稱折流式厭氧反應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如圖3所示,廢水通過厭氧菌水解胞外酶的作用,使長鏈小分子有機物和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可溶性有機物,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減輕后續處理負荷[2]。
(4)一沉池 將經水解酸化池處理過的泥水分離,使分離后的水進入下一個構筑物,污泥回流到水解酸化池中以補充合適的微生物。
(5)接觸氧化池 利用好氧微生物進一步降解有機物。固定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可連續、均勻地與污水相接觸[3]。
(6)二沉池 將經接觸氧化池處理的泥水分離,使分離后的水進入下一個構筑物,污泥回流到接觸氧化池中以補充合適的微生物。
(7)砂濾池 進一步脫色并去除部分有機物。
(8)污泥池 收集一沉池和二沉池的剩余污泥。
1.2.3構筑物及主要管線調整
(1)將車間排放溝內的無色廢水與有色廢水隔斷分流[4]。
(2)把原調節池分割為二,分別存放無色和有色廢水[4]。
(3)將原先的普通厭氧池改為擋板式水解酸化池。在反應器內垂直水流方向設計7塊擋板,以維持反應器內較高的污泥濃度。菌種污泥,以自印染廢水一沉池。擋板把反應器分為4個下向流室和4個上向流室,上向流室與下向流室的寬度比為3∶1。通往上向流室的擋板下部邊緣有呈50°傾斜的導流板布水,便于將水送至上向流室的中心,使泥水充分混合接觸,并維持較高的污泥濃度[5]。
(4)利用廠區空地在水解酸化池后增加一沉池,可補充水解酸化池的菌種。
(5)利用廠區空地在二沉池后增加砂濾池,以進一步提高出水水質。
(6)在調整各構筑物管線時要注意互通,以應對處理應急情況[4]。
(7)為提高有色廢水的生化處理效果,并保證回用水的質量,可將生活污水并入有色廢水處理[4]。
2改進工藝可行性分析
2.1接管水質標準
印染廠廢水經二級處理后,排入常州新區自來水排水公司進一步處理。接管廢水適用的水質標準為《常州新區江邊污水處理廠接管水質標準》,取處理工藝出水口廢水為檢測對象,分析改造前水質情況和中試結果,以此為依據分析改進工藝的可行性。廢水水質檢測指標和標準見表1。
2.2進水水質水量情況
印染廢水含大量染料、漿料、表面活性劑和堿劑等,組分復雜;此外,該廠還承擔生活廢水和化工廢水的處理。原有色廢水水量為15000t/月,水質情況見表2.
2.3原出水水質檢測情況
隨著水資源日益減少,污染現象加劇,國家和地區對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單位的處罰力度加大,各類排放標準也不斷提高,對廢水進一步達標處理成為當務之急。以2007年5~7月的部分檢測數據為例,單位出水的主要超標數據見表3。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