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藝術制品,具備新奇與親和、自然與溫馨的特質,它是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于一體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也是物質形態化了的表現,其通過特定材質的運用(纖維、色彩、形體、線條)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纖維藝術獨具平面性、立體性及空間性等諸多造型特點。
現代室內環境的設計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其設計首先要滿足的是功能舒適性,其次是裝飾美觀性,再次是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性。因此在現代室內裝飾中,更需要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纖維藝術作品,來烘托人與環境的和諧氛圍,顯示出視覺美和觸覺美的藝術魅力,那些充滿了自然氣息的材料質地和手工編織的韻味情調,不僅喚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也緩解了現代建筑帶給人們的冷漠和單調感覺;隨著人們對居室裝飾美觀性和人文性要求的重視,具有人文氣息和審美價值的纖維藝術品正在走進家庭,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居室,它以纖維材質經過編、搓、擰、縫、繡、結、捆、卷、等形成變幻莫測的編織效果以及豐富多彩的畫面,成為體現文化品味、格調高雅的室內裝飾品。纖維藝術與建筑以及室內空間的完美結合,給此類藝術品找到了現代的生存空間。纖維藝術從傳統形態走向現代形態,并在當代大美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纖維藝術與空間的關系日趨重要,已經成為公共環境和家庭居住環境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
纖維藝術創作中“情”的體現古今中外,成功的藝術品總是能給人以明確的感受,總是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精神氣氛。觀賞者從中體會到是豐富、深刻、雋永的感情。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高技術時代里“到處都需要有補償性的深厚感情”(約翰比特)。我們在纖維藝術中研究感情注入之規律,在于使創作者在創作中注意對形式作有主見的、有意識的運用,也就是將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中,讓觀賞者在感知藝術作品時是能主動參與創作者的勞動,按照自己的方式繼續思考并體察創作著注入作品的情感因素,因而,纖維藝術創作者應積極駕馭觀賞者能主動參與的心理情態,讓觀賞者深刻體察融入在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
1、纖維藝術作品要使觀賞者“意寓于象”。
纖維藝術家的作品要使觀賞者能以本身的心理語境為出發點,建構作品的時間、空間語境,在理解作品內容之時,啟迪觀賞者本身某種情感支配下的心理活動。由于有時纖維藝術家難以對作品的語境給以直接的限定或指示,這是觀賞者便會面對一片“空白”,而這些空白就誘使觀賞者產生新的認識、新的想象。例如在從洛桑到北京——2000年國際纖維藝術展中,我國纖維藝術家林樂成的參展作品《春-夏-秋-冬》作品中黃、綠、紅、紫4種顏色代表4個季節,寓意季節在不斷變化,但生命卻是永恒的。
纖維藝術家應該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構想、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實踐和生活經驗注入到作品之中,創造出豐富的“意余寓象”,推動觀賞者情感活動的自由擴展和抒發,從作品中得到賞心悅目的心理感受,使欣賞者和創作者之間在感覺與理解、感情與認識上達到統一,為一種相近的情態所激蕩,顯示或體驗同一的律動與韻味。
2、在纖維藝術創作過程中要賦予纖維藝術生命力。無論是傳統的壁掛,還是現代的軟雕,生命力是纖維藝術創作的關鍵。亨利摩爾曾說:“于我,一件作品首先必須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我并不是指生命的、運動的、身體活動跳躍或舞蹈等這種生命力形態,而是一件作品能否具有內涵的能力。”出于人類的本能,人們常將自然界具有生命力的形態:花開花落、鶯歌燕舞,甚至日月交替、風云變幻等與自己的情緒相聯系,由此引發自己感情起伏,而產生一種生命上的共鳴,人與自然相互交融、息息相通―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纖維藝術家從自然界中提取神韻,并轉化成浸透著藝術活力的想象物,以致使每一件普通的自然現實物都染上一種創造物所應具有的意味。這便是自然的主觀化,使得自然現實本身被轉變成具有生命力和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從而創造賦予生命力的作品。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