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處理纖維的蓬松高度隨著過氧化氫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說明H:0:會對纖維素纖維造成損傷使處理纖維的回彈性降低,影響散棉的紡紗性能及服用性能.隨著過氧化氫用量的增加處理后散棉纖維的棉籽殼隨之減少.綜合考慮處理纖維的白度、棉籽殼的去除程度以及蓬松度,H:0:用量定為39·L。1最為適宜.
2.1.3 氫氧化鈉用量對處理效果的影響氫氧化鈉對于棉纖維共生物的去除有重要影響,實驗設計氫氧化鈉為變量進行單因素實驗,其他助劑用量、前處理工藝曲線分別見1.3.1中表l和圖l,實驗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隨著燒堿用量的增加,前處理后散棉纖維的白度、潤濕性能明顯增加,但當燒堿用量達到1 g·L。1后再增加其用量,各項性能無明顯改善并趨于平緩,NaOH用量越大去除樣品棉籽殼越充分,這與觀察的結果是一致的.大部分殘留的棉籽殼可以在后續梳
紡加工中被除去.NaOH用量的增加雖然可以提高前處理的效果,但是也會增加棉纖維的損傷.綜合上述分析,在處中NaOH用量以0.59·L“為宜.
通過以上助劑用量對散棉纖維的白度、潤濕吸水性、棉籽殼去除情況及蓬松性能的影響實驗,分析結果得出了較為理想的微懸浮體前處理工藝條件,即GDY為0.89·L~,H:02為39·L~,NaOH為0.59·L~.
2.2不同前處理工藝處理散棉纖維的對比
2.2.1 各項性能的對比微懸浮體前處理的最佳工藝與傳統生產工藝進行對比,按照1.3.1的工藝曲線,實驗結果如表7所示.
從表7可以看出,經過微懸浮體前處理的散棉纖維白度、潤濕性和棉籽殼去除程度均優于傳統前處理工藝.微懸浮體前處理散棉纖維的蓬松高度與原棉較為相近;實驗室模擬工廠實際生產,采用梳子對處理后散棉進行梳理測試其蓬松性和防氈并性能。實驗過程中發現微懸浮體工藝處理的散棉明顯比傳統前處理棉易于梳理,這說明微懸浮體工藝處理棉纖維保持原有的蓬松感和彈性,具有“仿原棉”的效果,可以預測其提高了漂白棉纖維的紡紗性能.
2.2.2 染色性能的比較采用1.2.3中表3,圖2工藝對不同前處理工藝處理的棉纖維進行染色.染色拼色組成為色號I:SSRed 3BF:SSYellow 3RF:SSBIue BRF=l:2:7;色號Ⅱ:SSRed 3BF:SSYellow 3RF=2:1分別測定染色樣品的K/S值及樣品的色差,所得結果見表8.
從表8可以看出,采用住友SS型活性染料對經過前處理的散棉纖維進行染色,微懸浮體前處理散棉纖維染色樣品的顏色深度、艷度比傳統工藝處理樣品有明顯的提高,即經過微懸浮體前處理的散棉纖維染色性能良好.
2.2.3 生產試驗情況采用所確定的微懸浮體前處理工藝進行生產試驗,微懸浮體和傳統工藝漂白棉生產效果比較見圖3,4.
從圖3,4可以看出,傳統工藝生產的漂白棉經離心機脫水后仍然具有規整的外形,這說明棉花氈并嚴重;而微懸浮體前處理工藝生產的漂白棉經離心機脫水后可以散開,這說明生產的漂白棉易于開松,蓬松性好.棉花的蓬松性增強,減小了撕棉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也減少了棉花在開松過程中的損傷,可以提高其紡紗性能.
漂白棉的紡紗性問題一直困擾著花灰紗生產企業,傳統工藝生產的漂白棉在梳紡加工過程中必須降低機器速度,在生產過程頻繁出現棉網纏皮輥、纏羅拉和生、熟條堵喇叭口情況,導致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即紡紗性能很差微懸浮體漂白棉在梳紡加工中機器運行速度完全可以達到碌棉紡白紗時的速度,梳棉過程成網良好,不易纏皮輥港f羅拉、堵喇叭口,粗、細紗斷頭率低,即紡紗性能良好.
3結論
(1)經微懸浮體前址理的散棉纖維具有良好的白度、瀾濕性和蓮橙度,被處理纖維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
(2)經微懸浮體前處理的散棉纖維,其梳棉過程成網良好.不易纏皮輥、纏羅拉、堵喇叭口,粗、細紗斷頭率低.紡紗性能良好
參考文獻
[1]吳贊敏。目彤。袁景榮,辱棉織物的超級柔軾整理[J]印染.2∞2(2):6
[2]月克贏染§工藝#教程(第分m)(M]|匕i:中目妨‰m版}±,2005鴕吼
[3]劉桂陽棉花灰紗紡紗性能研究[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緣舍版,2。09,3(9)14-17
4]魏i娟,王位杰脫色工藝對觜羊絨染色性能的影響[J]紡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