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梳棉工序主要工藝參數塊及質量指標
3.3 精梳工序
結合棕彩棉的特性及生條質量,在梳理隔距、落棉隔距上稍作優化,其余基本上按常規細絨棉的工藝參數上機,其主要工藝參數為:
給棉長度:5.23 mm 落棉隔距:19mm
梳理隔距:0.35 mm 鉗板支點位置:29.6mm
羅拉隔距:7X10mm 頂梳進出隔距:4mm
頂梳和后分離膠輥隔距:0.75
精梳主要質量指標為:
干定量:18.7g/5 m 精梳條短絨率:9.5%
棉結/疵點:22/29粒/g 條干CV值:4.25%
重不勻:1.35%
3.4 并條工序
首先對丙綸進行預并,然后進行三道混并,以增強其均勻混合程度,并條采用順牽伸工藝,丙綸預并和頭并,并和數接近牽伸倍數,后區牽伸偏大掌握,二并及三并均采取集中前區牽伸的工藝,以提高須條中纖維的分離度和伸直平行度。熟條條干CV為2.9%,頭并用5根棕彩棉條和2根遠紅外丙綸進行混并,丙綸條間隔并居中排列,以減少靜電纏繞。另外并條工序,尤其是丙綸預并和頭并,靜電纏繞和堵塞喇叭口較嚴重,采用局部力口濕和降低車速的措施,相對濕度在80%以上,效果更佳。主要工藝參數見表4。
表4 并條工序主要工藝參數
3.5 粗紗細紗工序
粗紗細紗工序,生活較好做,在工藝配置上,粗紗仍以提高纖維的分離度和伸直平行度,改善紗條內在結構為原則,采用集中前區牽伸的工藝,粗紗捻系數偏大掌握,控制粗紗伸長率,減少細節的產生,粗紗條干CV值為4.35%。細紗工序采取集中前區牽伸的工藝,后區隔距適當放大,在保證牽伸正常的情況下,適當減少后區牽伸和鉗口隔距。
粗細紗的主要工藝參數為:粗紗捻系數74.8,粗紗干定量4.27g/10m,細紗后區牽伸1.20倍,細紗鉗口隔距2.5 mm,細紗中心距(前區X后區)43 mmX55 mm。成紗質量為:條干CV值14.21%,細節8個/km,粗節92個/km,棉結116個/km,單紗強力257.4cN,單強CV值7.35%。可見,成紗各項指標均進入Uster 97公報50%水平(參照Uster 97統計值CJ 14.6tex紗標準),千米棉結已接近25%水平。
3.6 絡筒工序
絡筒工序的卷繞速度與常規品種相近,定為1000 m/min,只是在清紗器的參數選擇上進一步加嚴要求,具體為:
棉結:200% 短粗節:150% 1.6cm
長粗節:40% 2.8cm 細節:-20% 2.0cm
接頭大小:60% 6.0cm
3.7 紗線的保健性能檢測
用該紗線織成14.6/14.6 523.5/283.0 123襯衣面料后,經國家紅外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在其相對輻射能譜范圍內,其法向全發射率為88%。
4 結語
(1)成紗各項指標均進入Uster97公報50%水平(參照Uster97統計值CJl4.6tex紗標準),千米棉結已接近25%水平。但仍需繼續探討,爭取各項指標,尤其是對布面風格影響較嚴重的條干和千米棉結,爭取進入25%水平。
(2)紡彩棉時,要進行區域隔離,機臺實行一條龍生產,回花,吸棉箱花單獨存放,嚴禁與本白棉混放,以防紗布出現異性纖維。
(3)彩棉排包時,要注意色澤均勻搭配,保證抓取纖維色澤均勻。
(4)嚴格控制各工序的相對濕度,進一步探討遠紅外丙綸梳棉針布,提高丙綸的可紡性。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