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60℃和強酸性條件下分別使用對二甲氨基苯甲醛(DMAB)和對二乙氨基苯甲醛(DEAB)對羊毛機織物進行染色120 Inin,然后以鞏02進行氧化處理60 min。研究了DMAB、112 02和HCl濃度等對染色羊毛織物表面深度和顏色特征的影響,并考察了其染色牢度和斷裂強度。結果表明,染色浴中DMAB和Hcl濃度的增加均能夠明顯提高羊毛織物的表面深度(^船)和鮮艷度,并且在DMAB濃度或Hcl濃度與最大吸收波長處的磊粥值之間存在著線性關系。在氧化浴中如02和HQ濃度的升高有利于羊毛織物的表面深度和鮮艷度的改善,但是當11202濃度超過0.175%(戧)時羊毛織物的表面深度和鮮艷度有所下降。兩種芳香醛染色羊毛織物都表現出較高的皂洗牢度、摩擦牢度和斷裂強度。
在傳統的纖維染色技術中,通常采用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或金屬絡合染料等對羊毛纖維織物進行染色。由于這些染料多屬于難以生物降解的有機化合物,特別是有些品種在制備或染色中使用重金屬離子,其染色廢水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1.2J。
此外羊毛纖維致密的鱗片層使得染色在接近沸騰溫度下進行,不僅會影響染色品質量,而且能耗高pJ。因此羊毛纖維染色新技術的研發就變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近年來,日本的Donowa.kiHo提出了一種使用含有芳香醛的三氟乙酸溶液對羊毛纖維的染色方法,即在較低溫度和強酸性條件下芳香醛與羊毛纖維中的色胺酸發生反應而使纖維發色。此外shosenji等【5】考察了芳香醛染色羊毛纖維的光褪色問題。但是目前這種染色技術存在著染色時間過長和所使用的三氟乙酸價格昂貴和毒性高等問題。而且國內尚未發現相關研究報道。因此作者在鹽酸存在下分別使用兩種芳香醛對羊毛織物進行染色,然后使用過氧化氫進行氧化處理,重點研究了芳香醛和過氧化氫濃度等因素對羊毛織物染色性能的影響作用。
研究證明,盡管羊毛纖維中的色胺酸含量(約0.5%一2.3%(tl,t))M1相對較低,但是由于其側鏈上連接的吲哚基含有較多的霄電子,導致其具有較高的反應性。在強酸條件下色胺酸能與芳香醛發生反應,并經氧化產生有色物質"】,從而賦予纖維顏色,其反應式描述如下:
2.1 芳香醛
首先使用鹽酸濃度為4.25%("t)和芳香醛濃度為O.50%(tl,£)的染色浴處理羊毛織物,然后在鹽酸和過氧化氫濃度分別為4.25%(t£If)和O.18%(的條件下進行氧化處理而得到藍色羊毛織物,其在360一700衄的肜S曲線圖2所示。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