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近年來發展較快,而連續纖維增強熱塑性樹脂的復合材料的優點更為突出,比較幾種連續纖維增強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加工方法,其中用摩擦紡包芯紗加工的方法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并討論了這種方法的特性。
自50年代熱塑性樹脂基材料問世以后,幾十年樹脂基復合材料一直以熱固性樹脂基材料為主流發展著。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點,如斷裂韌性、損傷容限比較低;吸濕、環境適應性不佳;an-r_周期長;難以回收[- 等,這些均使它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自1956年美國Fiberfil公司首先工業化生產玻璃纖維增強尼龍以來,通過60年代進一步的研究和推廣應用,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從70年代開始,其產量即直線上升[ 。進入9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通用工程塑料和高性能工程塑料為基體樹脂的熱塑性復合材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并已成為復合材料異常活躍的研究開發熱點[ 。近些年來,國外的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發展速度非常快,已大大超過熱固體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的發展速度。以美國為例,1994—1998年間,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48%,而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則為23.15%E 。據資料介紹,國外玻璃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中有1/3為增強熱塑性樹脂復合材料[5]。
在國內,通過60年代前期的摸索研究,自1969年開始,玻璃纖維增強尼龍首先投入生產,隨即聚苯乙烯、氯化聚醚、聚碳酸酯、聚氯乙稀、飽和聚酯、聚砜等等增強復合材料相繼研制成功并投人生產[5]。由于玻璃纖維的配合和反展,我國的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無論從品種、性能、產量方面,都顯示了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趨勢。熱塑性樹脂復合材料之所以得到長足的發展,主要是由于它克服了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存在的一些缺點,并具有以下點[ 4]:熱塑性樹脂的線型分子結構使其韌性提高,是熱固性樹脂的10倍以上;吸濕性小;由于熱塑性樹脂在浸漬前聚合反應已經完成,因此在成型加工中純粹是物理過程,無化學反應,所以成型速度快,并且可以多次重復加工及修補;其預浸料穩定,無貯存期限制,存放也無特殊要求;可回收再加工,無環境污染問題;另外還有維修方便,有類似于金屬的加工特性,以及成本低。
然而,由于熱塑性樹脂的熔融粘度(通常為508—5000Pa·s)一般都超過100Pa·s[6],因此在加工過程中不利于增強纖維的分布和基體樹脂的浸漬。采用傳統的復合材料加工方法來加工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很難滿足增強纖維與基體樹脂均勻分布和基體樹脂對增強纖維完全浸漬的要求。所以,對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熱塑性樹脂和增強纖維的結合方法一直是這類復合材料加工的難點和關鍵。
1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幾種常用加工方法 、
連續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其突出優 是目前所有樹脂基復合材料難于兼備的,如極其優異的力學性能(高韌性、極高剛性、極高強度、高裂紋擴展、高抗疲勞、高耐磨損、高熱變形溫度、不吸水、抗老化、抗腐蝕等)。其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原料成本低,成型工藝簡單(既可以在現有通用設備上加工,也可以在小型壓機上加工,并且特別適用于機械化、自動化的連續性大工業生產)。成型周期短,原材料貯存期長。先進國家普遍重視的連續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的另一突出優點是可重復使用性、可再生利用以及一定的可修補性。 對熱塑性樹脂,它與連續增強纖維的結合歸納以來有2大類方法:第一類方法是預浸漬法,即預浸料的制備方法,它是使液態樹脂流動、逐漸浸漬纖維并最終充分浸漬每根纖維,形成的半成品為預浸料。預浸漬法又分溶液浸漬法和熔體浸漬法。第二類方法是后浸漬法或預混法,即預混料的制備方法,它是將熱塑性樹脂以纖維、粉末或薄膜態與增強纖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結構形態的·半成品。但其中的樹脂并沒有浸漬增強纖維,復合材料成型加工時,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樹脂熔融并立即浸漬相鄰纖維,進一步的流動最終完全浸漬所有纖維。
1 浸漬法
1. 1溶劑法。
溶劑法(SobentTechnique),又稱溶液浸漬法
(SolutionImpregnationTechnique)1 61。該方法是選用一種合適的溶劑,也可以是幾種溶劑配成的混合溶劑,將樹脂完全溶解,制得低粘度的溶液浸漬纖維,然后將溶劑揮發制得預浸料。如果溶劑完全揮發,則制得硬挺的預混料;若保留適當的溶劑,則預浸料具有一定的粘性和鋪覆性。該方法克服了熱塑性樹脂熔融粘度高的缺點,可以很好的浸漬纖維,然而也存在許多不足主要是溶劑的蒸發和回收費用昂貴,且有環境污染;如果溶劑消除不完全,在復合材料中會形成氣泡和孑L隙,影響制品性能;該方法加工的復合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其耐溶劑性必然會受到影響;另外,一些熱塑性樹脂很難找到合適的溶劑。
1 .1.2。 熔體浸漬法。
熔體浸漬法(Melt Impregnation)是在一定張力作用下將開纖的絲束從樹脂熔體中拉過而浸漬纖維[8.,-。熔體法是加工熱塑性預浸料最直觀同時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但由于熱塑性樹脂熔體粘度較高,使這種方法在使用時浸漬難度較大,當粘度過高時浸漬非常困難。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提高熔融浸漬的速度和效果。最初有人采用成對的的壓輥給纖維施加壓力,希望促進浸漬過程的進行,然而,由于是兩面加壓,絲束被壓緊,纖維間間隙減少,增加了樹脂在絲束中的流動阻力。后來發展了纖維絲束一側加壓的方法,可以獲得較好的浸漬效果。
1.2 預混法
預混法(PremixTechnique),又稱為后浸法(Post—impregnationTechnique),它是將樹脂以不同的固體形式(粉末、纖維或纖維集合體)均勻地分布在增強纖維(或纖維集體)之中獲得預混料的方法[ 。在預混料中,樹脂基體尚未真正浸漬增強纖維,因此預混料具有良好的懸垂性;并且由于樹脂在熔融浸漬前已較均勻地分布在增強纖維(或纖維集合體)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熔融狀態下的樹脂對增強纖維的浸漬條件。目前,人們研究較多并且已經使用的預混法有粉末浸漬法(PowderImpregnationTechnique)、混纖法(Hybrid YamTechnique)、混編法(Co—wovenTechnique)~'l薄膜層疊法(Film StackingTechnique)。
1.2.1 混纖法。
混纖法(HybridYam Technique)是以不同的方式將纖維狀樹脂與增強纖維緊密混合在一起并加工成紗線形式的預混料的方法[ 。混纖紗具有許多優點:兩相纖維緊密混合在一起,大大減小了浸漬中樹脂流動的距離,克服了熱塑性樹脂基體浸漬的困難;兩相纖維的比率容易調節并能精確控制;有良好的柔韌性和懸垂性,容易適應復雜的形狀;可機織、針織和編織加工制備預混料,也可以進行單向纏繞加工成單向板預混料。連續增強纖維包括混合紗(CommingledYam )、包纏紗(Cowrapped Y鋤)和包芯紗Core—spun Yam )。
包芯紗是將短的熱塑性基體纖維通過各種方式紡在連續的增強纖維芯紗外形成的一種混纖紗。人們研究較多的加工包芯紗混纖紗的方法是摩擦紡的方法,該方法是90年代初由Wulfhorst等1o]提出的,它利用摩擦紡紗的原理將連續增強纖維和熱塑性樹脂短纖維結合在一起形成摩擦紡包芯紗。
混合紗是將增強纖維與基體纖維通過各種方法均勻而緊密地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混纖紗。混合紗中由于增強纖維和樹脂纖維隨機分布,因此在預型件加工中,易造成增強纖維的損傷,進而影響復合材料的性能,并且在一定的加工張力作用下,混纖紗會發生解混現象。而包芯紗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包纏紗是將基體纖維包纏在增強纖維芯的外面形成的一種混纖紗。它的性能與包芯紗的性能很相近。由于外層的基體纖維是長纖維的形式,因此它沒有包芯紗柔軟,這使后序加工要難一些。
1.2.2 混編法。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