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是棉花苗期重要害蟲,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已成為棉花產區的主要害蟲之一,也是影響棉花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
1.為害特點棉蚜以刺吸口器刺入棉葉背面或嫩頭,吸食汁液。苗期受害,棉葉卷縮,開花結鈴期推遲;成株期受害,上部葉片卷縮,中部葉片現出油光,下位葉片枯黃脫落,葉表有蚜蟲排泄的蜜露,易誘發霉菌滋生。蕾鈴受害,易落蕾,影響棉株發育。
2.形態特征干母體長1.6毫米,茶褐色,觸角5節,無翅。無翅胎生雌蚜體長1.5~1.9毫米,體色有黃、青、深綠、暗綠等色,觸角長約為體長之半。有翅胎生雌蚜大小與無翅胎生雌蚜相近,體 、淺綠至深綠色。無翅若蚜共4齡,夏季 至黃綠色,春秋季藍灰色,復眼紅色。有翅若蚜也是4齡,夏季 ,秋季灰 ,2齡后現翅蚜。
3.生活習性北方棉區年發生10~20代,以卵在花椒、木槿、石榴等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寄主發芽后,越冬卵孵化為干母,孤雌生殖2~3代后,產生有翅胎生雌蚜,4~5月遷入棉田,為害剛出土的棉苗,隨之在棉田繁殖,5~6月進入為害高峰期,6月下旬后蚜量減少,但干旱年份為害期多延長。10月中下旬產生有翅的性母,遷回越冬寄主,產生無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雌雄蚜交配后,在越冬寄主枝條縫隙或芽腋處產卵越冬。棉蚜在棉田按季節可分為苗蚜和伏蚜。苗蚜發生在出苗到6月底,5月中旬~6月中下旬至現蕾以前,進入為害盛期。棉蚜適應偏低的溫度,氣溫高于27℃繁殖受抑制,蟲口迅速降低。伏蚜發生在7月中下旬~8月,適應偏高的溫度,27~28℃大量繁殖,當日均溫高于30℃時,蟲口數量才減退。大雨對棉蚜抑制作用明顯。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節不利其發生,但時晴時雨的天氣利于伏蚜迅速增殖。一般伏蚜4~5天就增殖1代,苗蚜需10多天繁殖1代,田間世代重疊。有翅蚜對 有趨性。棉蚜發生適溫17~24℃,相對濕度低于70%。一熟棉田、播種早的棉蚜遷入早,為害重,棉花與麥、油菜、蠶豆等套種時,棉蚜發生遲且輕。天敵主要有寄生蜂、捕食性瓢蟲、草蛉、蜘蛛等。其中瓢蟲、草蛉控制作用較大。生產上施用殺蟲劑不當,殺死天敵過多,會導致伏蚜猖獗為害。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