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腈綸吸濕性差、回潮率低的問題,采用堿性水解法對其進行改性,通過正交實驗和方差分析確定了最佳改性工藝為:水解溫度90℃,水解時間18 min,NaOH濃度10%。然后用陽離子染料和酸性染料對改性前后的腈綸纖維進行染色,并對染色性能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腈綸水解改性后回潮率提高至6.72%,且陽離子染料更適合改性后腈綸纖維的染色。
關鍵詞:腈綸;改性;陽離子染料;酸性染料
腈綸有許多優良的性能,但其吸濕性差、回潮率低(標準狀態下回潮率為1.7%)、易起靜電等不足之處不能滿足人們對穿著舒適及防靜電的要求,這也限制了腈綸的發展,為改善其吸濕吸水能力,國內外采用了多種改進方法[1-2]。本文采取堿性水解的方法對腈綸纖維進行改性,并使用陽離子染料和酸性染料對其進行染色,探討改性前后腈綸的染色性能。
1·實驗
1.1材料與藥品
纖維:VAC型聚丙烯腈纖維(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分公司腈綸廠)。
化學品:NaOH、濃硫酸、無水硫酸鈉、醋酸鈉(化學純,天津化學試劑產品),漢諾陽離子紅B-GRL、漢諾陽離子黃B-8GL、漢諾陽離子藍B-GRRL、哈曼弱酸性紅2B、哈曼弱酸性黃R、哈曼弱酸性藍3R(天津第三染料廠)。
1.2儀器與設備
HH-4電熱恒溫水浴鍋(江蘇金壇市宏華儀器廠)、FA2004 Max200g電子天平(上海精科廠)、721型分光光度計(上海第三分析儀器廠)、WSD-3U熒光白度儀(北京康光儀器有限公司)、LLY-06電子纖維強力儀(萊州市電子儀器有限公司)、DL-101-1電熱鼓風干燥箱(天津市中環實驗電爐有限公司)。
1.3實驗方法
1.3.1改性腈綸的制備
將一定濃度的NaOH溶液置于恒溫水浴鍋中加熱,待溫度恒定時,稱取一定量的腈綸纖維放入其中,溶解一段時間后,取出放入電熱烘箱中烘干。
由于聚丙烯腈在堿性條件下水解時,釋放出的氨氣會與未水解的氰基反應生成脒基,故水解后纖維表面會呈黃色[3]。為了改善改性后腈綸的外觀,可在改性腈綸中加入丙三醇和甲酸對其進行處理。實驗證明,改善后腈綸上的黃色明顯變淺。
1.3.2回潮率的測定
稱取腈綸纖維約30 g,加入到300 mL一定濃度的NaOH溶液中,在一定溫度下進行堿性水解,然后取出洗凈、烘干、稱重W1,再將干纖維放置在標準狀態下幾個小時后稱重W2,用式(1)計算纖維的回潮率:
回潮率=(W2-W1)/W1×100%(1)
1.3.3陽離子染料染色工藝
染色處方及條件:
陽離子染料8%
乙酸 pH值調節至4~5
無水硫酸鈉5%
醋酸鈉1%
浴比 1∶100
染色工藝曲線見圖1。
1.3.4弱酸性染料染色工藝
染色處方及條件:
弱酸性染料 3%
乙酸 pH值調節至5左右
無水硫酸鈉 5%
浴比1∶100
染色工藝曲線見圖2。
1.3.5上染百分率的測定
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染色前后染液的光密度,按公式(2)計算上染百分率:
上染百分率=(1-nA1/mA0)×100%(2)
式中:m為染色前染液稀釋倍數;n為染色后染液稀釋倍數;A0為染色前染液稀釋m倍后的光密度;A1為染色后染液稀釋n倍后的光密度。
1.3.6白度的測定采用WSD-3U熒光白度儀測試不同水解溫度下改性腈綸的白度,對每個試樣的5個不同部位進行測試并取平均值。
1.3.7力學性能測試
采用LLY-06電子纖維強力儀測試改性前后腈綸的力學性能。實驗拉伸長度為10.0 mm,拉伸速度為10.0 mm/min。
2 ·結果與分析
2.1 NaOH濃度對腈綸纖維回潮率的影響
在NaOH作用下,一方面,腈綸的—CN極性基團水解形成—COOH及—CONH2等親水性基團[4];另一方面,纖維表面的刻蝕形成大量的微孔結構,這些均提高了纖維的吸濕性能。表1是在不同NaOH濃度下,溫度90℃,水解10 min改性后的纖維回潮率。
從表1可以看出,纖維的回潮率隨NaOH濃度的增加而增大,這是因為NaOH濃度的增加使纖維的表面水解更充分,形成的微孔及—COOH、—CONH2基團的含量增加,因而纖維的回潮率增加。
控制NaOH濃度是控制水解反應的重要環節,因為濃度過高,會影響腈綸微孔結構的形成,還會導致纖維嚴重刻蝕,破壞纖維的機械力學性能;但NaOH濃度過低,纖維水解不充分,達不到較好的吸濕性能。鑒于經濟實用考慮,NaOH濃度選在8%~12%比較合適
2.2水解時間對纖維回潮率的影響
表2是NaOH濃度為12%,水解溫度為90℃,不同水解時間獲得的纖維回潮率。
從表2可以看出,水解時間是影響纖維回潮率變化的主要因素。水解時間10 min時,回潮率僅為4.98%,12 min時為5.74%,隨后,隨著水解時間的增加,纖維的回潮率急劇增大。這是由于腈綸水解首先從表面開始,隨著時間延長,不斷向纖維內部滲透,纖維內部開始發生大量水解,纖維的微孔結構大量形成,使回潮率迅速提高。但實驗表明,當水解時間超過18 min時,纖維的外觀及物理機械性能已明顯變差,纖維變黃、變硬、甚至成為黏稠狀凝膠物質,失去了紡織用纖維的力學性能。而從紡織性能上講,回潮率只要控制在3%~9%就足以滿足紡織應用的要求,因此,選擇纖維的水解時間為12~18 min。
2.3水解溫度對纖維回潮率及白度的影響
表3、表4是NaOH濃度10%,不同溫度條件下水解12 min的實驗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纖維的回潮率隨溫度的升高明顯增大。這是因為升高溫度使水解反應速度加快[5],—COOH及—CONH2的含量增加,且微孔結構也增加。從表4看出,溫度升高,纖維的氧化反應加劇,會使纖維黃度大大增加,由最初的白色變成淡黃、棕黃,最后到棕紅色。溫度過高會失去紡織應用對纖維白度的要求[6]。據此,綜合纖維的回潮率和白度,纖維的水解溫度最好控制在80~90℃。
2.4水解改性的最佳工藝
水解溫度、水解時間和NaOH濃度是影響腈綸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為了考察各因素對改性腈綸的回潮率是否有顯著的綜合影響,設定水解溫度為(A)80~90℃,水解時間為(B)12~18 min,NaOH濃度為(C)8%~12%,采用L9(34)正交法進行實驗,正交因素水平選擇見表5,實驗結果見表6和表7所示。
從極差的角度分析,極差越大,說明該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越顯著;反之,則說明影響越小。從表6可以看出,對改性腈綸回潮率影響順序為水解溫度>水解時間>NaOH濃度,且水解溫度的影響最大,水解時間和NaOH濃度影響較小。另外通過方差分析,如表7所示,假設顯著水平α=5%,查表得F0.05(2,2)=19,可見FA>19,這也表明水解溫度對改性腈綸的回潮率有顯著影響;又FB<19,FC<19,表明水解時間和NaOH濃度對回潮率無顯著影響。
通過9組實驗數據的直觀分析和極差分析,可得出最佳的實驗條件是:水平組合A3B3C2,即水解溫度為90℃,水解時間為18 min,NaOH濃度為10%。其中,水解溫度對回潮率影響最大。
2.5腈綸改性前后回潮率的對比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