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比較2種蠶絲的失重性能,對圖1中的DTG曲線分別作分峰處理,得到圖3。未接枝與接枝蠶絲的DTG曲線分峰擬合的系數R2值分別為0.987 2和0.997 1,由此可以看出,上述DTG曲線的分峰處理是有效的。為了進一步獲得2種蠶絲DTG曲線失重峰的相關參數,分別對圖3中的分峰曲線進行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從圖3與表1可看出,未增重蠶絲有4個主要失重峰,而增重蠶絲存在5個失重峰。第1個失重峰均因蠶絲吸附水份揮發所致,其余的失重峰由不同階段的熱分解所致,未增重蠶絲的熱解過程經歷了3個階段,而增重蠶絲的熱解包含了4個階段,這些階段未能完全分開而是相互疊加進行。由TG曲線可知,增重蠶絲吸附的水份比未增重蠶絲多,失重峰的面積也相應較大,含水率分別約為11.25%與6.76%。說明蠶絲經過接枝增重處理后,其吸濕性有所提高。這可能是接枝單體中極性基團酰胺基增加或者接枝單體的引入引起無定形區絲素的可及度增大所致。
313℃和510℃附近的失重峰,即表1中的第3和第5失重峰,為2種蠶絲共同存在的失重峰。前者可能是絲素肽鏈的側鏈分解、氧化所致,后者可能是炭燃燒成為氣體失重所致。
比較可以發現,增重蠶絲于270.08℃新增1個失重峰,進一步觀察DTA曲線,發現與此失重峰相對應的DTA曲線存在1個吸熱峰,這可能是由接枝單體聚合物吸熱分解失去小分子所致。未接枝蠶絲發生在373.95℃處的失重峰,經接枝處理后,其峰位置向低溫移動至351.49℃,峰形變窄,失重溫度范圍變小,而峰的面積相差較小。這可能是由絲素與聚合物主鏈分解所致。說明接枝聚合物與絲素肽鏈具有較好的相容性,主鏈分解相融為一個失重峰,經過接枝增重后,鏈的空間排列有所變化,結晶度有所減低,使鏈分解變得容易,失重階段變得較為集中。從DTA曲線可知,增重蠶絲熱解過程放出的熱量較大,這可能是增重蠶絲的碳含量較高之故。上述現象說明,蠶絲接枝增重過程中,并未改變絲素分子原來的主鏈結構,除了新增1個因接枝聚合物分解所引起的失重峰和鏈微結構變化引起1個失重峰發生位移外,其余基本保留原絲素的熱分解性能。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