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將一定量的蒸餾水、20%的丙烯酸丁酯、1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18%的丙烯酸異辛酯、0.5%的丙烯酸、0.5%的引發劑(以上用量均相對于預乳化液質量,以下同)和2% ̄3%的乳化劑(對丙烯酸酯質量)充分攪拌,得O/W型預乳化液。
將少量的預乳化液倒入帶有攪拌器、滴液漏斗和溫度計的三口瓶中,水浴加熱到72 ̄76℃時反應,體系溫度急劇上升,控制反應體系溫度,待溫度穩定后,滴加剩余預乳化液,滴加完后升溫至85℃,保溫0.5h,降至室溫,用氨水調節pH值至7,獲得乳白色泛藍光的乳液。印花(涂料翠藍FG1% ̄6%,粘合劑20%,增稠劑4%,交聯劑2%,水x%,)→烘干(100℃,3min)→焙烘(140 ̄150℃,3min)→后處理。
引發劑用量引發劑的用量會影響體系中自由基團數目、聚合反應時間、單體轉化率及乳液性能。在其他條件同的情況下,改變引發劑過硫酸鉀的用量進行乳液聚合,試驗結果見1.由1可知,隨著引發劑用量的增加,粘接強度逐漸增加,當用量為0.5%時,粘接強度達到最大,這說明引發劑用量過多或過少都會降低共聚物的粘接強度;共聚物中單體的氣味隨著引發劑用量的增加而減少,說明聚合反應完全程度隨引發劑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確定引發劑用量為0.5%。
乳化劑用量從2可知,乳化劑用量為2% ̄3%(對丙烯酸酯質量,下同)時效果較好,制得的乳液沒有結塊,呈乳白色且泛藍光,穩定性好。隨乳化劑用量的增大,乳液穩定性變好,但是用量過高,成膜不易干,并會引起膜表面的澀滯感,降低了與其他物質的粘合力,從而影響織物的處理效果。宜選乳化劑用量為2% ̄3%。
軟單體與硬單體的配比不同玻璃化溫度的聚合物粘接性能不一,玻璃化溫度低,聚合物粘連大,初粘性高;玻璃化溫度高的聚合物強度高,內聚強度也高,可提高粘合劑的持粘力、粘接強度和抗蠕變性。由此可見,玻璃化溫度適中的聚合物成膜性好。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