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發現的世界最早的鏤空雕刻版印花工藝我國隋唐時期,當時的印花工藝以凸紋版和鏤空版為最重要的技術,出現了彩色夾纈工藝技術。隋大業年間,隋煬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夾纈花羅裙,以賜宮人及百僚母妻”。從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印花織物來看,圖案十分精細,例如有互相套合的小圓圈,其內外圈有一線相連,這種圖形的鏤空版制作很困難,說明當時的制版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到了唐朝,染織工藝蓬勃發展,夾纈、蠟纈、絞纈、堿印、拓印等手工印染工藝都達到了較高的成就。現存的唐代印染實物“夾纈對鹿屏風”、“夾纈花樹對鹿聯珠紋”、“夾纈團花雙鳥紋”等,還有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夾纈對鳥紋屏風”、“蠟纈象紋屏風”、“蠟纈羊紋屏風”等都反映了當時印染工藝的水平。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二年版《辭源》:“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
用二木版雕刻同樣花紋,以絹布對折夾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處染色,成為對稱的花紋,其印花所成的錦、絹等絲織物叫夾纈。“作為一種流行裝束,它在唐代詩歌中反復呈現:有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合羅排勘纈“,”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還有李賀的”醉纈拋紅網,單羅掛綠蒙“,這些都是對當時夾纈印花場景的生動描寫。夾纈工藝在北宋宋神宗年間,曾被用來制作百官和軍隊的服飾,因此,曾一度遭到朝廷壟斷。宋真宗咸平年間曾下禁令不許百姓服用夾纈,也不讓商人販賣夾纈花版,禁令直到南宋才被撤消,但民間仍一直在使用。
南宋時期,出現了與現在的藍印花布工藝極為相似的“瑤斑布”,是在當時已極為盛行的蠟染花布的基礎上結合夾纈工藝變化而來的,為鏤空型版技術,即用鏤有花紋的兩片木版,夾住布帛或絹絲。再將蠟灌人鏤空的地方,蠟在常溫下很快固化,這時“釋版取布”投入靛藍染液中,待布染成藍色后,則“煮布以去其蠟”,就得到“極細斑花,炳然可觀”的“瑤斑布”。這時的瑤斑布已結合了刻板和防染兩種工藝,只是在型版材料和防染漿料上與藍印花布還有差異。由于夾纈工藝需將織物懸掛起來刮印,對輕薄的絲織品在工藝上有一定的難度,但當時由于棉花產量低和棉紡織工藝落后,在民間棉布的應用并不廣泛,而且,木板的雕刻畢竟在時間和工藝上都有其一定的復雜性,并且木板也容易變形。因此,到了宋代,在雕版技術發展的影響下,一部分織物印花的型版材料開始向薄型的油紙和皮革等方面發展。而當時的防染技術也在發展中,民間已有用石灰和豆粉調成漿來作為防染劑的,時稱“藥斑布”。《圖書集成》卷六百八十一《蘇州紡織物名目》記載南宋嘉定年間,嘉定安亭鎮有歸姓者創始藥斑布,“以布夾灰藥而染青;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藍印花布的前身。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