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志》具體記載了當時藥斑布的制作方法:“以灰粉摻礬涂作花樣,然后隨作者意圖加染顏色,曬干后刮去灰粉則白色花紋燦然出現,稱之為刮印法。”這種工藝在逐漸在江南一帶迅速流傳開來,到明清時期在南方已經非常盛行。隨著十三世紀末棉紡織技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廣泛傳播,到明清時期棉花種植和棉織業普遍發展,植棉業“乃遍布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同時在明代,因油紙傘的廣泛應用,使用桐油紙版鏤空刻版的工藝得到了推廣,藍印花布工藝也隨之得到普遍應用,成為老百姓最常用的衣著和服飾日用品面料。到了清朝末年,藍印花布工藝已非常成熟,即采用涂過柿漆的油紙鏤空雕刻花版,用豆粉和石灰作防染劑,用靛藍染色,這樣印出的花布紋樣比之木版夾纈要精致細膩許多。
現在,夾纈工藝流傳到今天已基本失傳,只有在浙江南部的溫州山區還能偶爾一見。而這種由夾纈工藝改進發展而成的藍印花布工藝,在由宋代工匠開創后,成為了我國最為普及流行的一種印染工藝,并一直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上一頁[1][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