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的定位。織物面積不太大時,一般是將其四周用膠粘帶粘牢在臺板上,或用水溶性漿料,將織物攤平粘牢在平臺上。而對于T恤衫,因質地較軟,可用膠粘辦法,必要時也可對其進行上漿處理,使其挺括以利于定位。印刷。如果是單色,可以逐個印,若是多色套印,為了提高印染速度可在室內或印染臺上安裝熱風裝置,促其快速干燥,便于套印。
印后加工。印染后為了使色漿中的染料完全與纖維結合牢固,還應進行蒸化處理,即在98~100℃下,蒸煮45~50min,對聚酯纖維可用稍高的溫度(130℃),蒸煮20~30min即可。
經過蒸煮后的印件再用水徹底清洗去除糊料及游離的染料,最后干燥。這樣,一件外觀鮮艷、手感柔軟、穿著舒服、色彩牢固的T恤衫就印刷完成了。
上述印染方法顯然有些繁瑣,如果改用涂料印花也是可以的,其過程與前述方法完全相同:只要用一種由顏料、助劑和溶劑組成的涂料油墨直接印在T恤衫上,印后不必進行后處理,只需簡單的加溫處理即可。涂料印花還可隨油墨中色料的變化,印成閃光印花、熒光印花和夜光印花等。但是由于油墨是直接印在織物的表面,手感較差,印跡牢度取決于糊料本身的強度及其與織物的結合力。
旗幟網版印刷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印有圖案或文字的彩旗,如國旗、運動隊旗、校旗等并非用涂料油墨直接印在旗幟上的。如果是用涂料印刷,尤其是雙面印刷時,不但套印困難,造成兩面的圖案或文字不一致,而且旗幟受成塊油墨的影響,飄揚時失去飄柔的美感。因此,對這類旗幟的印刷通常是采用防染印染法(包括白色防染、著色防染)或拔染印染方法(包括白色拔染、著色拔染),實際上就是著色拔染印刷工藝流程印刷與印染相結合的方法。
防染法是在織物上用一種加有氯化亞錫防染劑的防染糊先進行圖案印刷,干后再印其他色漿的印染方法。由于防染劑的化學作用,圖案部分已有防染劑,其他色漿的染料不能上染而未被著色,而非圖案部分則普遍著色,最后經過蒸煮或加熱處理,將防染糊及其色漿清除,即成為一種帶有原織物底色的印染品。該底色若原為白色即為白色防染,如果底色需另外著色即為著色防染。
拔染法是先將織物用浸染料染上某一顏色后,再用一種可破壞浸染料的拔染糊進行印花,最后通過蒸煮或熱處理,拔染糊將浸染部分的顏色拔去而成為白色,或者在拔染糊中加入與浸染料不相互作用的另一種染料,這樣在拔染時即成為著色拔染。
從以上的防染法和拔染法原理中可以看出,兩者原則上都適合旗幟印刷,但絕大多數以著色拔染為主,現就以紅底黃字(圖案)的旗幟為例做一介紹。對于織物著色而言,雖然不同的纖維可能采用不同的染料,如作為旗幟用的天然纖維和尼龍纖維等很多是用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偶氮染料來染色的。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偶氮染料,偶氮染料是由偶合劑(也稱色酚打底劑)與重氮化的芳胺化合物(稱為顯色劑),在織物上偶合而生成的色淀,固著于纖維上。顯然,如果以親和力相近的色酚AS-D、AS-PH和AS-G混合,用于打底色,色基紅KB為顯色劑,便可以獲得鮮艷的紅色旗布。其中色酚AS-G和色基偶合能力很強,所得的黃色不會被強還原劑還原而破壞,因此不能被拔染,而色酚AS-D、AS-PH和色基紅KB偶合所得的紅色易為其拔染破壞。因此,利用此原理便可獲得紅、黃兩色的染色織物。其偶氮結構被還原劑破壞而失去原有的顏色,其反應式如下:RN=NR+4H→RNH2+RNH2(染料)(失色燃料)可見著色拔染實際上就是在拔染劑中加入還原劑以及不受還原劑影響的染料,使其在印花中同時產生“拔”和“染”的效果。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