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峰(河南省項城市紡織有限公司)
摘要: 探討突發性毛羽問題的成因及控制措施:分析論述了突發性毛羽的特征、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措施。指出:半制品回潮率不穩定、纖維吸濕放濕紊亂是突發性毛羽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生產中,通過采用系統控制回潮率的方法,結合溫濕度控制及其他管理措施可以較好地穩定半制品回潮率,滿足各工序纖維吸放濕要求,從而達到控制突發性毛羽的目的。
紗線突發性毛羽增加是紡紗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之一。管紗及筒紗毛羽明顯增加時,對產品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特別是紗線毛羽批與批之間的差異,造成針織產品布面發毛,影響染色效果;造成機織產品整經斷頭數較高,織機開口不清,影響勞動效率,并導致布面起球現象嚴重。加強對突發性毛羽的分析和控制,對提高產品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
1 突發性毛羽的特征與成因
突發性毛羽與一般毛羽形態相同,其特征主要是大而積、多品種毛羽普遍增長,周期不定,多發于4月份~9月份,不采取措施也會自行消失,延續時問一般在15天~20天左右,細紗毛羽比平常水平高出一倍左右,絡筒毛羽增量由正常的3倍~4倍增大到5倍以上。
經分析,突發性毛羽與設備、操作、原料因素相關性不大,主要影響因素是生產流程中半制品回潮率的波動、纖維吸放濕紊亂。春秋季節外界空氣干燥,相應溫濕度控制時直接采用新風較多,原棉加工過程中回潮率偏低,致使纖維發脆,造成開松梳理加工中短絨的較大幅度增加;其吸放濕不穩定時,應放濕的工序受回潮率的波動變為口及濕,纖維表面呈外干內濕狀態(合適的狀態為外濕內干),不利于加捻卷繞,細紗加捻卷繞過程中間邊纖維擴散形成突發性毛羽;應該吸濕的工序受回潮率的波動為放濕,后道加工過程中吸放濕紊亂,纖維抱合力差,強力有所下降,在退繞時外露的毛羽經過強烈摩擦伸出紗線主體,造成突發性毛羽的產生。
2 突發性毛羽的控制措施突發性毛羽是吸放濕紊亂的誘因所致,單從溫濕度調節來控制難以有效解決。實踐證明:以半制品回潮率為依據,采取控制半制品回潮率與溫濕度控制相結合的措施能夠有效控制突發性毛羽的產生。
2.1 回潮率在控制突發性毛羽中的作用
纖維平衡回潮率的火小,除了受溫濕度的影響外,還與纖維上機回潮率有關。在同一溫濕度的條件下,含濕大的纖維經過放濕達到與車間空氣平衡;含濕小的纖維經過吸濕而達到與車間空氣平衡。在實際生產中同樣的纖維在相同的流程加工,停留的時間不同,其回潮率并不相同。在原棉的回潮率不穩定時,會引起生產環節之間的溫濕度吸濕變化的差異和波動。由于從清棉到絡筒的整個流程中間,除粗紗和絡筒為吸濕外,其余均需要放濕,因此如何保證生產環節間的放濕吸濕平衡至關重要。纖維從加工過程開始吸放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存原棉回潮率低時,必然產生吸濕現象,回潮率高時必然發生放濕現象,兩者會引起生產環節的不同變化,棉纖維吸濕后,橫斷而膨脹延伸性增加,纖維柔軟,黏附性和摩擦因數增加,纖維容易被牽伸機構控制,使紗條均勻,纖維平行度提高,從而增加纖維間的抱合力和摩擦力,能夠提高強力,但不宜過大,過大會因溫度高而引起棉蠟融化,須條易纏膠輥和羅拉,增加紡紗過程中的斷頭,同樣會使強力下降。因此必須從溫濕度管理方面加強控制穩定回潮率,保證吸濕平衡控制突發性毛羽的產生。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