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樹耐瘠薄土地,可以利用廣袤的石漠化土地種植,木棉纖維是木棉樹的果實纖維,開發利用木棉,使其成為繼棉、毛、絲、麻四大天然纖維后的第五類紡織用天然纖維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利用非織造技術,將天然木棉纖維與滌綸纖維加工成結構和性能穩定的制品,實驗分析制品面密度、厚度、厚度CV值、透氣性、保暖性、壓縮彈性等性能。結果表明:非織造技術可以用于加工木棉纖維,工藝合理就能較好的保持木棉纖維的中空度。
隨著紡織纖維消耗量的飛速增長、耕地面積的相對縮小、石油資源銳減,原料成本上升,人類不得不尋找新型可再生纖維資源。木棉樹耐瘠薄土地,可以利用廣袤的石漠化土地種植,木棉纖維是木棉樹的果實纖維,開發利用木棉,使其成為繼棉、毛、絲、麻四大天然纖維后的第五類紡織用天然纖維具有重大意義。
木棉纖維是天然纖維中迄今為止獲得的最細、最輕、中空度最高、保暖性最突出的纖維,細度僅有棉纖維的1/2,中空率高達94~95%,具有光潔、抗菌、防蛀、防霉、輕柔、不易纏結、不透水、不導熱、保暖、吸濕導濕等優良特性。木棉纖維長度短、強度低,且含有大量蠟質,表面光滑,不易轉曲,抱合力差,缺乏彈性,難以單獨紡紗,多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將木棉纖維與棉纖維等混紡上。但由于傳統紡織加工技術工藝流程長,對纖維破壞大,在高倍牽伸、加捻、上漿等過程中,木棉纖維的極薄胞壁、高中空原生態結構不同程度被破壞,纖維空腔被壓扁,其自身的優越性難以發揮。非織造加工技術工藝流程短,可以較好地保持木棉纖維的原生態結構。
本文采用非織造技術,將木棉與其他纖維混合加工成具有一定穩定結構的制品,測試并分析制品性能,研究木棉纖維非織造加工的可行性及優越性。
實驗操作得出關鍵數據
原料與工藝
木棉:纖維長度為3mm~34mm,線密度為0.8dtex,強力為1.4CN。
滌綸:纖維長度為64mm,線密度為0.167dtex~0.667dtex,強力為3.8CN~5.3CN。
原料配比:本文采用木棉纖維、滌綸纖維為原料,其中木棉纖維質量比為60%,滌綸纖維質量比為40%。
制備工藝:非織造針刺等加工工藝。
式樣的制備
采用KYKY2800-B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來觀察針織、機織、非織造不同加工方法所獲得制品的表觀結構,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針織、機織傳統紡織加工方法需要將纖維紡成紗線,再將紗線經緯交織或線圈相互穿套形成制品,工藝流程長,對纖維的破壞作用大,木棉纖維的空腔結構壓扁嚴重,纖維在制品中呈扁帶狀;而非織造技術采用特殊的輕柔前處理工藝對木棉纖維進行開松除雜,再將纖維鋪網直接加固成制品,不需要牽伸加捻成紗,工藝流程短,對纖維破壞作用小,能較好的保持木棉纖維高中空度的原生態結構。
采用常規短纖維前處理技術處理木棉原纖,再利用非織造技術獲得木棉非織造織物的電鏡圖片,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不合理的前處理工藝會影響木棉原生態中腔的保持度。
數據分析確定最佳工藝
制品質量配比選擇為木棉60%、滌綸40%,采用非織造工藝進行加工。制品面密度不同,其厚度、透氣性、保暖性、壓縮彈性等也不同,見表1。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