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紡織品上可能存在的九種致癌染料(C.I.酸性紅26、C.I.分散橙11、C.I.分散黃3、C.I.分散藍1、C.I.直接藍6、C.I.直接黑38、C.I.直接紅28、C.I.堿性紅9、C.I.堿性紫14),本文研究并比較了不同剝色工藝對不同致癌染料剝色效果的影響。并提出選用加入尿素的甲醇作為剝色劑,使用超聲功率為100W的超聲波在70℃處理30分鐘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剝色效果。
偶氮染料致癌性問題是指人們經過長期研究和臨床試驗證明某些偶氮染料中可被還原出對人體或動物有潛在致癌性的芳香胺[1-5]。紡織品服裝如果使用這些致癌性偶氮染料之后,染料在與人體的長期接觸中會被皮膚吸收,在人體正常的生化反應條件下,發生分解還原并釋放出某些芳香胺,這些芳香胺會使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發生變化,具有潛在的致癌性[6-9]。為了保障公眾健康,發達國家相繼頒布各自的致癌染料檢測標準,禁止在紡織品上使用可能釋放20種有害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如德國的DIN53316-1997。我國針對這一情況也于2006年頒布并實行GB/T 20382-2006,對紡織品上的致癌染料進行檢測[10]。
傳統致癌染料的檢測手段需要將致癌染料從紡織品上剝離下來,然后再用合適的還原劑將其還原為芳香胺化合物進行檢測[11-14]。這種方法不僅操作步驟繁瑣,而且很容易造成假陽性的檢測結果[15]。
為了克服以上這些缺陷,目前最有效的檢測方法是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直接對紡織品上剝離下來的致癌染料進行檢測,以獲得更精確的檢測結果。因此,研究一條方便快捷的剝色方法對于紡織品上致癌染料檢測具有重要意義。
1·實驗部分
1.1材料
(1)九種致癌染料,百靈威科技有限公司,具體參數見表1。(2)甲醇、N,N-二甲基乙酰銨(DMAC)、二甲苯、乙醇胺、異丙醇、正丁醇(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3)尿素、醋酸、氨水、和鹽酸(化學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2儀器
(1)雙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2000UNIC);(2)pH計(6010B);(3)超聲波發生儀(SB25-12D),輸出功率在500~600 W;超聲波發生儀(SJ5200),輸出功率在240 W;超聲波發生儀(JU1202),輸出功率在100 W;(4)0.45μm的聚四氟乙烯濾膜(全島);(5)分析天平(精密度0.000 1 g)。
1.3染色、剝色實驗
取0.5 g染色織物,將其按不同的染色工藝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后水洗晾干后剪成長為1 cm的細條放入試管中并加入10 mL剝色試劑,用橡膠塞封住試管口,調節好超聲溫度后,將試管置于超聲波水浴中超聲30分鐘。超聲完畢后將試管冷卻至室溫,將剝色液用0.45μm的聚四氟乙烯濾膜過濾,得到的濾液放置在10℃陰暗環境下待測。
1.4九種致癌染料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長測定
將稱取的九種致癌染料(各0.02 g)分別用甲醇充分溶解,在250 mL容量瓶中定容,然后使用雙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計在300~700 nm可見光范圍內對其分別進行掃描,掃描的結果見圖1,所得的九種致癌染料的最大最外吸收波長見表1。
2·實驗結果與討論
2.1剝色劑對剝色效果的影響
實驗條件:剝色劑10 mL,超聲處理溫度70℃,超聲功率100 W。
[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