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劍煒 方方 黃樹榜
摘要:針對深色含有棉/粘組分的牛仔布料在紡織品定量分析中存在試驗結果偏差較大的問題,文中分別從織物的預處理、織物溶解前的脫色處理和定量測試方法的條件3個方面進行比對分析,結合物理法測試結果得出:用5g/L NaOH預處理、堿性次氯酸鈉脫色和40℃、2.5 h溶解條件對深色棉/粘面料進行纖維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關鍵詞:棉/粘牛仔織物;退漿;脫色;定量分析
在紡織品中,由于織造的原因,紗線通常都會上漿處理,從而使織物上含有非纖維類物質。紡織經紗上漿中常用的漿料主要有淀粉、PVA、丙烯酸類三大類,這些非纖維物質給紡織品定量分析帶來不便,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同時,織物上的染料也或多或少也會對檢測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定量分析前,采用一些方法去除紡織品上的漿料和染料,使其脫色或者變淺后再進行檢驗。本文通過對織物的前處理工藝的研究,分析了含量小于5%的粘膠纖維的棉/粘膠纖維混紡深色牛仔織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為日后此類型的紡織品定量分析提供參考和借鑒。
1試驗部分
1.1樣品與試劑
樣品:深牛仔布料1塊(約0.5 mx2 m),手感較硬,物理法測試其成分為棉95.2%、粘纖為4.8%。
試劑:氫氧化鈉,保險粉,次氯酸鈉,檸檬酸三鈉,甲酸,氯化鋅,75%硫酸。
1.2試驗方法
1.2.1織物前處理試驗
測試樣品分別在三級水、2g/L NaOH和5g/L NaOH溶液中沸煮40 min取出,先溫水清洗,再水洗至樣品干凈,烘干。
1.2.2脫色試驗
測試樣品在試驗溫度下分別用次氯酸鈉和保險粉進行脫色試驗,觀察測試樣品的顏色變化,當顏色不再變化時停止試驗。
1.2.3溶解試驗
用甲酸/氯化鋅試劑把粘膠纖維,從已知干燥質量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和稱重;用修正后的質量計算其占混合物干燥質量的百分率,由差值得出第二種組分質量分數。
2 結果與討論
2.1預處理工藝對比
預處理的試驗溫度設為100℃,時間設定為40 min。棉/粘膠纖維混紡織物在不同預處理條件下的退漿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試樣在不同預處理工藝下的退漿率

注:a為沸水中試樣,b為2g/L NaOH中試樣,c為5g/L NaOH中試樣。
從表1可以看出,在沸水中的平均退漿率為2.81%,2 g/L NaOH溶液中的平均退漿率為5.44,5 g/L NaOH溶液中的平均退漿率為6.18,相對來說堿液處理的比較理想。這是因為沸水可以去除織物上的PVA漿料,但是無法去除淀粉類漿料,而去除淀粉類漿料比較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堿處理。隨著NaOH用量的增加,織物的退漿率提高,同時NaOH濃度的提高對織物上顏色的去除起到一定的作用,顯微鏡下觀察處理后的纖維形態正常,損傷較小。
2.2脫色方法和效果比較
2.2.1剝離率
剝離率是將染料去除的能力,對染料有效去除才能保證定量結果的準確性。通過比較兩種脫色方法對染料的剝離能力和剝色后溶解過濾的情況,優選出適合于該織物和染料的脫色方法,以達到符合實驗要求的脫色效果。鑒于試驗所用織物為粘膠/棉混紡織物,而這兩種纖維剝色時的重量修正系數都為1.01,而粘膠纖維含量較低,可以將脫色前后的失重近似看作剝離時棉損失的重量,剝離率計算按照式(1)計算。

不同脫色方法對還原染料染色的棉/粘膠纖維織物的剝離率見表2。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