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圖4可以看出,梔子黃染料水溶液在可見光波段只有一個最大吸收峰,波長為441 nm。而且梔子黃染料在酸性和堿性條件下均很穩定,最大吸收波長未發生改變,只在堿性條件下出現略微的藍移(向短波方向移動)。
3.1.2梔子黃染料提升性能測試
按照圖1所示工藝曲線染色。
不添加稀土媒染劑,其中染料濃度分別為0.25%、0.50%、0.75%、1.00%、1.25%、1.50%、2.00%、2.50%、3.00%,浴比為1∶25,以醋酸調節pH值至3,始染溫度為50℃,染色溫度為90℃,測試各個染樣的K/S值,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染料用量的增大,K/S值也逐漸增大,說明梔子黃染料可用于織物深濃色的染色。
3.1.3梔子黃染料染色的上染率
按照圖1染色工藝進行染色試驗。其中,取2塊2 g的絲黏混紡針織物,分別以梔子黃染料1%,稀土(Pr/Nd)2O3用量為0和1%,浴比1∶25,以醋酸調節pH值至3,始染溫度50℃,染色溫度為90℃。染色過程中每間隔10 min按照
2.3.1測試方法測試上染百分率,測試結果見圖6。

由圖6可以看出,梔子黃染料在染色的初始階段上染速率很快,加入稀土,染色30 min后基本達到平衡,其后上染率增加不大,說明稀土的加入可以縮短染色時間,并提高上染
3.2稀土的篩選
取絲黏混紡針織物各2 g,分別以梔子黃染料1%,浴比為1∶25,以醋酸調節pH值至3,始染溫度為50℃,染色溫度為90℃,以表1的工藝條件和圖1工藝曲線進行染色。測試染色上染百分率和染樣K/S值見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稀土的加入能明顯提高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和染樣的表觀染色深度K/S值。其中以(Pr/Nd)2O3作為媒染劑時,上染百分率提高34.51%,K/S值提高17.99%,媒染效果最為明顯。其次,Re·Nd和La2(CO3)3的媒染效果也較明顯。
3.3媒染方式的選擇
以(Pr/Nd)2O3作為媒染劑,分別采用前媒法、同浴法和后媒法3種媒染方式進行媒染試驗,染色工藝曲線分別如圖1、圖2、圖3所示。取絲黏混紡針織物各2 g,稀土用量1%,浴比為1∶25,以醋酸調節pH值至3,其中同浴法始染溫度為50℃,染色溫度為90℃,染色結果見表2。

按3種媒染方式的染色效果比較,(Pr/Nd)2O3媒染劑的同浴媒染法染色效果最好,其次為后媒法,說明(Pr/Nd)2O3在用于梔子黃染料染色時最適合用同浴媒染法。
3.4媒染劑用量對梔子黃染色效果的影響
選用(Pr/Nd)2O3作為梔子黃染料染色的媒染劑,通過媒染劑加入量的改變,測試(Pr/Nd)2O3媒染劑在梔子黃染料染色中的作用。染色工藝采用圖1所示同浴媒染法工藝。其中,取絲黏混紡針織物各2 g,浴比為1∶25,以醋酸調節pH值為3,始染溫度為50℃,染色溫度為90℃,染色效果見圖7。

由圖7可以看出,隨著稀土用量的增加,上染百分率逐漸增大,但當稀土用量大于1.4%時,K/S值逐漸減小,小于未加稀土時的K/S值。這可能是由于稀土量過大時,與染料發生絡合作用,使得染色織物的亮度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導致K/S值的減小。
3.5染液pH值對梔子黃染色效果的影響
為進一步研究pH值對梔子黃染色的影響,各取絲黏混紡針織物2 g,按照圖1工藝曲線進行染色。其中,稀土用量1%,浴比為1∶25,始染溫度為50℃,染色溫度為90℃。改變染浴pH值后,其染色效果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隨著pH值的增大,上染百分率逐漸減小,這主要是因為稀土在堿性條件下會產生水解而發生沉淀,失去其媒染劑的作用,只有在酸性條件下才能更好地與梔子黃染料發生絡合作用,提高染料上染百分率。
3.6梔子黃染料染色工藝的正交試驗
以上述試驗中稀土用量、pH值、始染溫度、保溫染色溫度為因素,各取3個水平,設計L9(34)正交試驗表,并進行正交試驗。分別取絲黏混紡針織物2 g,梔子黃染料1%,稀土為(Pr/Nd)2O3,染色浴比為1∶25,按圖1工藝曲線進行染色。分別測試試樣的K/S值,結果見表4。
<<上一頁[1][2][3]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