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大豆纖維針織物進行過氧乙酸漂白試驗,對試驗因素中的質量濃度、溫度、pH值、時間等選用不同水平值,探討以上4項因素對大豆纖維漂白白度的影響,得出提高大豆纖維漂白白度的一組最優工藝參數為:過氧乙酸8g/L,溫度60℃,滲透劑JFC 2 g/L,浴比1∶50,PH6,加熱時間60 min。
關鍵詞:大豆纖維針織物;過氧乙酸;漂白;白度;工藝參數
大豆蛋白纖維單絲細度小、比重低、強伸度高、耐酸堿性好,集合了其他天然纖維的基本優點[1],但大豆蛋白纖維本身固有的深米黃色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染淺色的純正度和亮色的鮮艷度,因此必須對大豆纖維進行漂白處理。大豆纖維漂白是其濕加工中的技術難題之一,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十分優越的解決方案[2-3]。本研究針對提高大豆蛋白纖維漂白白度的工藝進行了探討,用過氧乙酸漂白試驗,分析質量濃度、溫度、pH值、時間等因素對大豆纖維漂白白度的影響,通過工藝優化設計,提高大豆蛋白纖維的漂白白度。
1·漂白工藝試驗
1.1材料與儀器
樣布:15.3 tex(38 s)大豆纖維針織物,含大豆蛋白纖維100%,原布的白度為65.13。
化學試劑:穩定劑(硅酸鈉)、過氧乙酸(PAA)、焦磷酸鈉(TSPP)均為化學純,滲透劑JFC為工業純。
儀器:WSD-III全自動白度計(北京康光儀器有限公司),FA1004N電子分析天平(上海市民橋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PA-D樹脂壓染實驗儀(上海基鍵測試機械有限公司),數顯恒溫水浴鍋(江蘇省金壇市容華儀器制造有限公司),202-1型電熱恒溫干燥箱(上海實驗儀器有限公司),YG065型電子織物強力實驗儀(溫州市大容紡織標準儀器廠)。
1.2實驗方法
在弱酸性條件下,過氧乙酸漂白加工溫度較低,漂白織物白度較好,對纖維損傷小,手感好,用過氧乙酸漂白能充分體現大豆蛋白纖維本身所固有的優良特性??椢铮洪L15 cm,寬8 cm漂白方法:室溫下在燒杯中配置漂白液,投入試樣,然后置于已恒溫的水浴鍋加熱,待漂液快速升溫至設定值后,保溫90 min,漂白后充分水洗,自然晾干。白度測試:按《GB/T 8425—1987紡織品白度的儀器評定方法》測試,選擇樣布的3個不同點測試,取其平均值。頂破強力測試:按《GB/T 8878—2002棉針織內衣》中關于頂破強力的測試方法進行,每塊樣布剪5塊,測試取其平均值。
漂白注意事項:1)配制漂液順序為先放適量的水,再加滲透劑、穩定劑,然后加過氧乙酸攪拌;2)漂白濃度需合理選擇,既要達到理想的白度和上染效果,又要使纖維損傷較小,需根據不同前處理情況及設備條件而定;3)穩定劑的種類很多,硅酸鈉是最常用的一種,其價格低廉,穩定效果好,白度高,但易起硅垢,需及時清理;4)硅酸鈉不易溶解,需不斷地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加熱升溫時也需間斷性攪拌。
2·結果與討論
2.1過氧乙酸質量濃度對漂白織物白度的影響
在不同的過氧乙酸質量濃度下進行過氧乙酸漂白實驗,對織物白度和頂破強力進行測定,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過氧乙酸質量濃度的增加,漂白白度先上升后下降,在過氧乙酸質量濃度為4~8g/L時,漂白白度逐漸上升,在過氧乙酸質量濃度8~20g/L時,漂白白度逐漸下降。從織物的頂破強力來看,纖維強度基本保持不變。過氧乙酸的漂白機理一般認為,過氧乙酸分解生成的過羥基與色素中的共軛體系作用,達到消色作用。過氧乙酸在較低質量濃度下分解生成的能量容易快速消耗在水中,隨著過氧乙酸質量濃度增加,分解速率加快。因此,當過氧乙酸質量濃度超過一定量時,漂白的白度提高不大。
纖維強度基本保持不變,這是由大豆纖維本身結構造成的。大豆蛋白纖維表層為改性蛋白質,中間靠縮醛聚乙烯醇交聯。大豆纖維在過氧乙酸質量濃度增加時,強度保持不變的原因是由于聚乙烯醇交聯沒有或者很少受到破壞,這充分表明了采用過氧乙酸能提高織物的白度且不造成纖維損傷。
2.2漂白溫度對漂白織物白度的影響
在不同的溫度下進行過氧乙酸漂白實驗,織物的白度與強力測試結果見表2。
[1][2]下一頁>>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