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洋,楊文芳(天津工業大學,天津300160)
0 前言 導致毛織物氈縮的主要原因是羊毛鱗片層結構引起的定向摩擦效應(DFE)和羊毛的彈性特點。因此,防止毛織物氈縮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如何減小定向摩擦效應和改變羊毛固有彈性。歸納起來有破壞羊毛的鱗片層和使聚合物沉積于纖維表面兩方面,前者稱為“減法”處理,后者稱為“加法”處理。其中,又以減法加工為主要生產方法,如中性氯化法、TCCA(三氯異氰脲酸)法、DCCA(二氯異氰脲酸)法和NaCl0+阻滯劑法。但是所有的氯化法防氈縮都會產生毒性較大的含鹵有機副產物(AOX)。當這些副產物排放時,會對飲用水構成一定威脅。 尋求環保的無氯工藝來處理羊毛是一發展趨勢。現已應用于生產實踐的無氯絲光工藝主要是高錳酸鉀法和蛋白酶法。高錳酸鉀的氧化能力強,對鱗片層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但該方法極容易對羊毛造成損傷,且會在羊毛纖維上形成褐色二氧化錳沉積物,必須用還原劑去除,且還原洗滌必須徹底,否則殘存在纖維內部的正二價錳離子會被空氣中的氧氣所氧化,再度產生二氧化錳沉淀。這種方法成本消耗較大,處理后羊毛不宜染淺色,且不容易控制。而蛋白酶法還沒有形成獨立完善的工藝體系,主要是與其它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有待提高,工藝技術有待優化。因此,羊毛的無氯絲光防縮技術目前還不成熟。 過氧乙酸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漂白劑,可替代次氯酸鈉。它的分解產物僅為醋酸和氧,對環境無不利影響。它是一種非常容易制備的工業化學試劑,可以安全地運用于加工過程中。從氧化能力上看,作為次氯酸鈉鹽的替代物,過氧乙酸具有較高的氧化電位(O.986 V)。所以過氧乙酸很可能對羊毛防縮處理有較好的效果舊1。本試驗通過測試羊毛的過氧乙酸防縮絲光處理效果,探討過氧乙酸的防縮絲光工藝,以及中性鹽(硫酸鈉)的濃度和銅離子等因素對防縮效果的影響。
1 試驗1.1儀器、設備 Y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