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紡織界有些人認為,變性淀粉漿料沒有什么優越性(1999年濟南會議),并就漿膜性能與原淀粉比較沒有大的改善(2000年蘇州會議),甚至破壞粘附力的論點。但在這次蘇州會議的總結中卻明確指出:"目前,我國變性淀粉技術水平不高,值得漿料廠引起重視。一是不能再低水平重復延伸;二是要加強技術投入,提高產品擋次,為少用不用PVA作貢獻"。可是,回顧這二年來的市場事實,卻不完全是這樣!!! 經調查和作了一些測定。這還得從《濟南會議》開始說起,在那次會議上,有人又提出了"調漿桶中做變性淀粉"的觀點。它為一些漿料生產廠商作了"理論準備"。這之后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新"的漿料廠,他們只需一個混合攪拌器,就經營他們的所謂"復合"漿料了。這也達到了一些人追求最大利潤的目的,但卻損害了紡織廠經紗上漿的質量和利益。 當前國內市場上,變性淀粉漿料的價格相差越來越懸殊,例如在同一時間,國內市場上氧化淀粉最高價為3500元;而最低價只有2200元。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呢?主要原因是有一些商家,為了追求最大利潤,采用了一些手法。
1、近年國內市場上出現的"淀粉改性劑"或"淀粉催化劑"商品,實質是在原淀粉中摻入一些化學品(稱之為:改性劑,實際上是磷酸鹽、尿素等物質;少數商品中含有少量的淀粉酶)。 這些漿料廠只需將原淀粉與它們混合一下(不焙烘,也不作任何處理),即成為商品供應市場。主要是依靠紡織廠調漿桶內燒煮時,這些添加劑才對淀粉進行水解,以降低漿液粘度。達到流動性的效果。顯然他們的成本很低、也就可以低價傾銷。 出現只有一個混合攪拌器,就能經營他們的所謂"復合"漿料的漿料生產廠,這也就不奇怪了。 但因它具有一定的分解和交聯作用,在一般(低擋紡織品)的
2、其它的所謂"雙變性"、 "多變性"、"復合變性"商品,它們的變性機理都是使用上述的二種或多種變性試劑制成的。嚴格說來,沒有根本性的區別,也沒有什么突出的優越性。關鍵是它們的上漿性能是否能達到織造的要求。 3、另一種是用原淀粉與低粘度變性淀粉(主要是低粘度的酸解淀粉)混配,作為商品供應。它的論點是《漿液的粘度》能加和的。紡織廠要求不同的粘度規格,就用原淀粉和低粘度變性淀粉以不同比例混合來達到。 可是,我們經紗上漿的主要目的是貼伏毛羽和增加耐磨性,而粘度僅僅是上漿時的一個因素(上漿率和漿在紗上的分布)。這兩種分子大小差異很大的成份,造成很大的不勻性,對貼伏毛羽和增加耐磨性恰恰是降低的。 4、再一種情況是,漿料中出現了"葡萄糖",甚至"白糖"的成份。這在前幾年已有紡織廠上漿工作者發現漿料有甜味!持贊同者的論點說,你們上漿不是要浸透嗎?這類糖的分子小,可幫助浸透,達到你們上漿的要求。難道糖也有粘附力嗎?,它能起到增加抱合力的作用嗎? 上述種種,使一批漿料廠不去研究深化和提高變性淀粉漿料的品質,當然也難以與外商的變性淀粉漿料品質去競爭;也難以真正實現《少用不用PVA》的目標,因為這些性能很差的商品,非得要混用PVA,以掩蓋它的品質。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